“北部都会区产业园的发展,可以借鉴河套深圳园区的两个方面。”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副所长谢来风认为,河套深圳园区原本作为福田保税区,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开始发展,产业聚集度已颇高,“一方面,香港可以学习河套深圳园区由政府统筹、主导,号召力更强。另一方面,深圳园区将一些地块批给已有建设运营产业园区经验的企业,这样可以利用其原有的产业链资源,快速导入科研机构及企业,让相应的产业更快地集聚发展。”
谢来风称,产业提速上,行政长官李家超提出的土地发展思维的改变的确重要。“深圳的土地是政府主导,审批流程更精简、快速。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拿地,政府都对建设进度有着明确要求,最终目标就是加快片区发展速度及产业集聚。”反观香港则流程更多、时间更久,不利于产业提速。
鼓励内地企业参与投标
“另外,我们应该鼓励内地有经验的产业运营企业到香港参与北部都会区的建设,像华润、招商集团等企业,在这些方面已经很成熟。”谢来风提醒,内地对香港的招投标流程不太熟悉,需要两方面加强沟通与对接。“此外,内地企业如果中标,未来导入资源进入香港时,我们也期望香港方面做一些改革,方便这些企业、人才的进入。”
谢来风也提到,深港两地在产业协同上有着很大的可能性。虽然双方都规划了人工智能、金融科技、半导体、生物医药等为重点产业,但在这些大领域的细分领域上有所区别,例如生物医药上,香港重点在进行基因、细胞等研究,而深圳则是创新药、医疗器械等研发。“香港进行基础研究,深圳进行概念验证、小试中试及生产,刚好可以共同合力发展某一产业。”\大公报记者 胡永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