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简体站 > 报纸新闻 > 正文

2025年范长江行动 香港传媒学子重庆行之3/港生走近大足石刻 品味千年艺术魅力

2025-07-04 05:01:3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参加“重庆行”的香港传媒学子走进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大公报实习记者邱子斌摄

  从人工雕琢的古代石刻,到爆款游戏《黑神话:悟空》中的取景地,近日“2025范长江行动一重庆行”(重庆行)的香港传媒学子走进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在千年石窟艺术中探寻中华文明的根脉与延续。大足石刻研究院纪委书记胡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大足石刻依托数字化技术与创新跨界合作,不仅实现文物的永久性保护,更通过与热门游戏《黑神话:悟空》的联动,吸引年轻群体关注,让千年石刻艺术焕发时代生机。\大公报实习记者 刘秋桦

  栩栩如生的石刻,形态各异的人物,更以连环画形式将佛教故事展现得通俗易懂、生动有趣。来到大足石刻,港生们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和艺术造诣。

  数字化保育:让石刻“永葆青春”

  走进景区,游客首先可以在数字化场馆中欣赏立体逼真的大足石刻纪录片。影片以全景视角展开──镜头从宝顶山石窟群缓缓升起,“经变图”中挑担的商贩、敲钟的僧人仿佛从石壁里走了出来。佛龛上的纹路清晰可见,石刻原本褪色的彩绘在数字修复下重现鲜艳。港生纷纷仰头,目不转睛地注视着精美的石刻。巧妙变换的视角让人身临其境,配以精彩的解说,让人沉浸式体验大足石刻的美轮美奂。

  大足石刻的数位化保护始于对文物本体的精准记录。胡蓉介绍,研究院通过三维扫描、3D建模等技术,对石刻进行毫厘级数据采集,并建立数字化档案库,为后续的研究与展示奠定基础。针对重庆潮湿多雨的气候对石刻造成的侵蚀,文物保护中心采用科学监测手段,即时调控环境温湿度,并通过“修旧如旧”的原则对褪色、破损区域进行物理修复。例如,曾历经8年对千手观音造像的修复,采用矿物质颜料与传统大漆工艺,既还原历史风貌,又增强文物的抗老化能力。来自香港城市大学的邝雅文感叹:“看到千手观音造像觉得十分震撼,细看雕刻十分精致,想像不出缺乏工具的古人是如何精准地完成比例和谐又活灵活现的石刻,真是叹为观止。”

  “数字化不仅是保护手段,更是让石刻‘活起来’的关键。”胡蓉指出,研究院正探索将数字资源转化为沉浸式体验,如VR游览、线上展览等,突破物理空间限制,让全球观众足不出户即可感受石刻魅力。

  破圈联动:《黑神话》强势“引流”

  大足石刻与现象级游戏《黑神话:悟空》的跨界合作,成为传统文化活化的经典案例。胡蓉透露,游戏团队经实地考察后,深度挖掘大足石刻的视觉冲击力与文化内涵,结合3D建模资源,将宝顶山石刻场景高精度地还原于游戏中,引发玩家对文化遗产的强烈兴趣。她提到,以往大足石刻每年的游客人数大概在100万人次左右,而去年《黑神话:悟空》走红后,大足石刻的年访客人数跃升至140万人次,年轻群体占比显著提升,许多游客直言“为游戏中的场景而来”。此外,胡蓉表示,大足石刻古蹟现场对游客的容量有限,而与游戏的跨界合作打破了传统文旅的地域限制,将石刻故事与现代审美接轨,实现更加广泛的传播。

  目前,大足石刻数字化应用仍在探索阶段,胡蓉坦言,如何将数据转化为消费级产品、平衡保护与开发关系,仍是未来需攻克的课题。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场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的“双向奔赴”,正为不可移动文物的传承开辟广阔空间。

  “800年前,赵智凤以生动的石刻弘扬佛法,在当时就是一种对于文化传播的创新。今天,我们也要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胡蓉说,未来研究院将继续探索多元传播路径,如VR技术重现佛教故事场景,以舞剧、音乐剧等形式演绎石刻背后故事等。“文化传播需要‘因人施讲’,未来我们还会针对青少年设计互动讲解,让历史开口说话。”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