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大肠检查不同方式的利弊。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大肠癌是全球第三大致死癌症,而在香港,这一数字更是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透过定期的大肠检查,能够早期发现癌症,大大降低其死亡率。
大肠癌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年龄、遗传、饮食及生活方式。年龄是最主要的风险因素,50岁以上的人群风险显著增加。此外,若家族中有直系亲属曾患大肠癌,个人罹患该病的风险也会增加。饮食习惯方面,摄入过多红肉和加工肉类,及缺乏膳食纤维,都被认为是促进大肠癌发展的因素。
晚期肠癌,致命致残
大肠癌的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的症状,这使得许多患者在发现时已经是晚期。一旦大肠癌进展到晚期,病情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1 癌症扩散
癌细胞可能会扩散至肝脏、肺部及其他器官,这时治疗难度增加,生存率大幅降低,还要饱受化疗之苦,晚期症状如持续的疼痛、大幅消瘦亦令患者痛不欲生。
2 肠阻塞或穿孔
肿瘤的增长可能导致肠道阻塞或穿破,患者会出现剧烈的腹痛、腹胀及呕吐等症状,需要紧急手术处理,亦可能需要造口(人造肛门)。
早期肠癌,可防可治
相对于晚期才发现病情,早期检测出大肠癌可为患者带来很多好处:
1 微创手术的可能性
早期的肿瘤通常较小,医生可以透过微创手术进行切除,这样不仅能减少患者的痛苦,还能缩短康复时间。
2 良好的预后
根据医学期刊的研究资料,早期发现的大肠癌患者五年存活率可达90%以上,且不需化疗,这与晚期患者相比,差异显著。
3 癌前病变的切除
在大肠癌发展的早期阶段,通常会形成腺瘤性息肉。透过定期的大肠镜检查,这些息肉可以在癌变之前被切除,从根本上预防癌症的发生。
定期大肠检查的重要性
根据国际医学指引,50岁以上的成年人应定期进行大肠检查。对于有家族病史或其他风险因素的人,应考虑提早进行检查。大肠镜检查不仅能够直接观察肠道情况,还能在发现可疑病变时及时进行处理。
许多人对大肠检查存有恐惧,主要是因为对过程的不熟悉。实际上,检查由专业医生在麻醉下进行,几乎没有不适。检查前需要进行肠道准备,这包括饮食调整及使用清肠剂,以确保检查时能获得清晰的视野。医生会实时检查肠道,并即时移除息肉,达到防癌效果。
大肠癌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透过定期检查,我们能够在早期发现病变,从而有效降低大肠癌的死亡率。50岁以上的人群应积极参与大肠检查。这是对自己健康的负责,更是对家庭的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