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简体站 > 报纸新闻 > 正文

东西影画/剧版《长安的荔枝》“一骑红尘”高开低走

2025-07-10 05:01:2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上图:剧版《长安的荔枝》没有展现小人物李善德(坐于车上)的高光时刻。下图:剧中场景满是盛唐风貌。

  由曹盾执导,巩雪编剧,马伯庸担任故事顾问,雷佳音、岳云鹏主演的古装传奇剧《长安的荔枝》,日前在内地播出。作为《长安十二时辰》导演曹盾与马伯庸再度合作的作品,剧集在开播前即受到广泛关注,开播后成绩亮眼。然而随着剧情推进,观众兴趣明显下降,弃剧率上升,口碑呈现高开低走趋势。\于 童

  马伯庸的原著小说《长安的荔枝》有7万字的体量,要支撑起35集电视剧的长度,难度可想而知。为了扩充剧情,编剧增添了郑平安(岳云鹏饰)相关的剧情线,试图打造一条高层政斗线,但这条设计并不高明的剧情线冗长无趣,生硬缝合出的双线叙事导致了全剧观感的严重割裂。不仅背离了原作聚焦小人物绝境求生的创作初衷,还使得剧情显得拖沓繁杂。

  矮化李善德是败笔

  同时,主角李善德形象的矮化是剧版另一大败笔。原著作者马伯庸曾表示小说聚焦的是“一骑红尘背后的故事”,是以“周德文式的视角”审视一件历史大事──上头一道命令,下面的人便有万千繁琐事务需要处理。在原著中,这位“明算”及第的上林署监事虽身处卑微,却是一个有想法、有行动力、业务能力极强的人。他通过数学方法拆解任务,制定多条运输路线,靠专业能力在绝境中寻找生机。剧版却抹去了他的高光时刻:李善德(雷佳音饰)一到岭南,几乎所有关于荔枝转运的关键环节都由他人完成,胡商主动提供资金支持、刺史府提供转运人马、连关键的荔枝运输方法,也是从小女孩那里得到灵感,而非基于自己的专业能力。这种设计让主角丧失了原著中平凡而不平庸的闪光特质。

  剧版增加的喜剧元素同样毁誉参半。比如胡商苏谅(吕凉饰)对成语的乱用,刺史府上下级间的诙谐交流等。这些喜剧元素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全剧气氛,缓解了紧张感,但由于篇幅过长,反而影响了叙事节奏。在一些紧张的情节中,突如其来的喜剧桥段让剧情节奏被打乱,观众难以沉浸其中。最为明显的便是在政斗的同时被强行安排、成为“喜剧担当”的郑平安一角,偷听被抓时脱口而出“在偷听啊”、频频出现的现代白话,都使其与整体氛围格格不入,可惜了喜剧演员出身的岳云鹏在严肃戏分中对人物情感纠结的细腻演绎。同时,该剧配乐采用乐器音配合台词的方式调节长对话气氛,然而两者融合不佳,乐器音有时突兀出现,不仅没有起到烘托氛围的作用,反而分散了观众的注意力。

  镜头运用可圈可点

  不过,该剧在镜头运用上有可圈可点之处,全剧多用近景特写镜头捕捉演员的表演细节,使人物情感得以细腻呈现。例如在李善德得知自己被同僚坑害,接下了无法完成的荔枝转运任务时,雷佳音通过眼神的变化和面部肌肉的细微颤动,生动地表现出“卑微打工人”内心的绝望与无助,连续的特写镜头让观众能够深刻感受到角色的情绪,这也算是该剧在拍摄上的一大亮点。

  作为备受业界期待的“大制作”,电视剧版《长安的荔枝》在改编上的失败可谓近年来IP改编问题的集中爆发。短短7万字的原著能够成为畅销书,是因为作者抓住了“妃子笑”背后“一骑红尘”的辛酸,李善德的挣扎正是千百年来打工人面对压榨的缩影。然而在剧版改编中,当郑平安插科打诨的权谋戏分占据大量篇幅,当主角的专业能力被他人帮助取代,整部作品便失去了原作那种“此身虽小,志气犹存”的精神内核,因此也注定无法打动屏幕前早已疲惫的观众。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