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渠务署昨日派遣逾百队紧急应变队伍及时清理水浸。左下图:昨日天文台三度发出红雨警告,这是暴雨中的街上市民。\大公报记者 蔡文豪摄;右下图:渠务署在新田出动排水机器人“小禹一号”协助清理水浸。\大公报记者叶浩源摄
受热带气旋“丹娜丝”残余影响,本港昨日天气恶劣,多区狂风雷暴,昨日截至下午4时15分,多区累积录得超过100毫米雨量,当中荔枝角、青衣及荃湾的雨量更超过140毫米。天文台在半日内,三度发出红色暴雨警告信号。
暴雨来临前特区政府严阵以待,跨部门协调,召开应对极端天气督导委员会做好部署。保安局辖下紧急事故监察及支援中心全面启动,渠务署提前派员检查全港240个水浸黑点,安排180队紧急应变队到各区“及时清渠”,医院管理局及港铁公司加强巡逻及检查,民政事务总署在港九新界开放七个临时庇护中心。虽然暴雨倾盆,但多处很快消除水浸隐患,大大减低极端天气对市民的影响。截至昨晚10时,市区未见严重水浸,交通大致运作正常,有惊无险。\大公报记者 赖振雄
热带风暴“丹娜丝”进入内陆后减弱为低压区,但气流残余和活跃的西南季候风,为华南带来狂风雷暴,导致本港暴雨持续。天文台由前日(9日)晚上11时45分,首次发出红色暴雨警告,随后因应雨势,改为黄色暴雨警告,雨势最大时,新界部分地区包括元朗、新田及八乡,录得多宗水浸报告,私家车在路中心“死火”,市区部分地区轻微水浸,市民要涉水而行,但整体而言,情况未算十分严重。
政府发言人表示,过去一年在行政长官李家超的指示下,督导委员会一直统筹各政策局及部门,落实并强化多项应对极端天气的策略和措施,包括超前准备、加强预警、果断应急、迅速复原四方面,务求以保障市民安全为首要任务,将极端天气带来的破坏和影响减至最低。
渠署出动180队应变队
今次狂风雷暴来临前,政府跨部门已严阵以待,务求将对市民的影响减至最低。政务司司长陈国基主持的应对极端天气督导委员会,联同保安局、运输署、路政署、渠务署、民政事务总署开会,就台风及暴雨袭港的整体准备和应变部署,并就未来两天预计会出现的恶劣天气作超前准备。
保安局辖下的紧急事故监察及支援中心24小时监测市面情况,掌握各部门的实时资讯,以迅速评估风险,并制订相应的应对方案和措施;渠务署提前为全港约240个容易因淤塞而引致水浸的地点进行特别检查及清理的工作,并实施“及时清渠”的安排,合共180队紧急应变队伍在全港各区进行检查及清理渠道工作。
路政署已提示相关员工及承建商,为启动紧急控制中心作好准备,在有需要时处理道路突发事件,包括尽快清理道路上的障碍物及淤塞的道路集水沟和渠道、为倒塌的斜坡进行紧急喷浆工程等,以期尽快恢复主要公共道路的路面交通。
港铁提前安装防洪设施
公营服务机构方面,医管局过去两日派员加强视察公立医院不同位置,包括可能水浸的黑点、渠道及树木,亦已提醒辖下各地盘工程的承建商采取必要的加固、防风及防雨措施,以减低恶劣天气的影响。
港铁于前晚黄雨及红雨警告发出后,派出前线人员及维修团队加强巡逻检查,确保车站和铁路设施的防洪设备运作正常,加强清理排水系统、检查沙包和排水泵,有需要的车站出入口安装防洪板以作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