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简体站 > 报纸新闻 > 正文

独家报道/接受《大公报》专访 倡用好“一国两制”优势 丘成桐:携手内地高校 育港数学人才

2025-07-14 05:01:5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2025国际基础科学大会昨日在京开幕,国际基础科学大会主席、清华大学讲席教授丘成桐(左)向物理学家、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丁肇中(中)颁发基础科学终身成就奖。

  2025国际基础科学大会13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开幕。丘成桐、姚期智等4位菲尔兹奖得主,3位诺贝尔奖得主、2位图灵奖得主领衔出席。

  数学是基础科学的重要基石,如何培养世界一流的数学人才、加快创科发展,丘成桐日前接受《大公报》独家访问时表示,中国的年轻数学本科生已经具备世界一流的水平,他相信这批年轻学者2034年有望获得菲尔兹奖。他说,香港的大学中有很多优秀人才,关键在于怎么留住他们在本地发展。

  他指出,香港中文大学致真学院的成立,充分发挥香港“一国两制”优势,通过效仿清华大学求真书院的培养模式,希望培养顶尖数学科学人才。丘成桐强调,应减少对科技创新的束缚,为富有创意和想法的年轻人提供广阔空间。他坦言,中国学术资源最好的地方还是在京沪,未来应推动清华、北大、复旦等与香港更密切交流与合作。\大公报记者 孙志、苏雨润 实习记者 黄海媚

  创科不能用做生意方法来推动

  “回顾过去,香港在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培养了一大批世界一流的数学家,这批学者大多是到美国去留学,其中不少回到香港帮忙。”作为“国际数学界诺贝尔奖”菲尔兹奖得主的丘成桐对《大公报》表示,1980年代香港经济腾飞,物质财富快速积累改变社会风气,大众对基础科学的研究热情骤降,香港科研发展陷入停滞。1990年代开始,香港政府出于多方面考虑,成立多所大学。这些学校发展态势良好,汇聚许多优秀教授,培养出不少出色学生。

  “回归以后,香港以房地产跟金融为主要的开发方向。”丘成桐直言,香港虽然提出要加强高科技发展,但事实上数码港更像是科技概念的房地产项目。他进一步强调,香港的科创发展不能用做生意的方法来推动,香港的大学中有很多优秀人才,但关键在于怎么留住他们在本地发展。“我去深圳的很多公司,发现都是香港年轻人创办的,这些青年本来可以留在香港,但深圳很明显有很好的条件让他们去成长。”

  应减少官僚体制对创科的束缚

  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赋予香港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定位。丘成桐建议,香港应减少官僚体系对科技创新的束缚,为富有创意和想法的年轻人提供广阔空间。他举例称,在香港开办科技公司,若想获得政府资助,需办理繁琐手续;在深圳流程简便得多,美国限制则更少,一些美国学生读书期间就可创业并获得投资,过程灵活,规则宽松,旨在鼓励学生大胆尝试。香港需营造更加开放的科研环境,为怀揣梦想的年轻人提供有力支持,激发他们的创新活力。

  香港有才华学生多 可惜很少读数学

  “黑暴事件之后,香港受到很大的创伤,恢复要花时间。”丘成桐坦言,中央应该实行更多的资助香港教育的政策,年轻学生的培养是个很重要的事情,应该通过培养学生让他们重新成长起来。他表示,香港有才华的小孩子很多,但是他们更多是想去从事金融、房地产等领域,对读书做研究兴趣不大。“我们致真学院现正招生,香港的孩子报名的非常少,这是很令人失望的事情,我们一定要改变这个情况。”

  谈到两地高校发展合作,丘成桐认为,香港政府近年拨款不够宽裕,香港各个大学获得的资金支持,远远比不上内地高校,因而发展渐渐慢下来。直到今天,无论在声望或实力上,发展势头渐渐不及内地的清华和北大了。

   丘成桐提出,未来应该不断推动清华、北大、复旦等几个大学跟香港的大学更密切的交流与合作。香港高校不应只着眼于广东的资金和政策来寻求合作。丘成桐建议,中央也应鼓励香港高校多与内地高校互动,这样才能让香港真正成为国家的一部分。“致真学院对香港学生有倾斜,我希望他们可以多申请,我们会优先把名额留给有香港居民身份证的学生。”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