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简体站 > 报纸新闻 > 正文

同心抗日/“一碗饭运动”热血救国

2025-07-26 05:02:0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抗战时期在香港发起“一碗饭运动”,多家食肆纷纷响应,认捐“救国饭”。

  大公报记者翻开现在的中三级的中史课本见到,当年的香港在抗日活动方面其实非常活跃,亦给予内地不少支援,包括筹集经费和物资,组织医疗救护队和回乡服务团,亲赴内地救助伤者,救助伤兵难民,进行抗战宣传,抗战电影高产,其中电影《最后关头》所得票房收入亦捐献国家抗敌等。

  在筹集经费和物资方面,孙中山夫人宋庆龄于1938年就在香港成立“保卫中国同盟”,致力筹款支持抗战,她曾发起“一碗饭运动”,成功在两个月内筹得约二万五千元的抗战经费。

  “一碗饭运动”当时发售就餐券一万张,每张港币两元,其价值本可以享受几道菜肴,但持券者只在指定餐馆吃炒饭一碗,差额盈余作为救济难民的基金交给“工合”。“两蚊一碗饭,这个价钱相当于现在可能要二三百蚊买碟炒饭,但当年很多香港人都热情参与。”施育明老师说道。

  开展“一碗饭运动”的消息传出后,首先响应的是威灵顿街丽山餐室的老板温梓明,他表示愿意捐500碗饭。此后,英京酒家、乐仙酒家、天燕餐馆、广州酒家、龙泉茶室、小祇园、汉商酒家、金星酒家、南京饭店、北极餐室、怡安茶居等13家酒楼、餐室纷纷响应,认捐“救国饭”,总数达14700碗。

  “这也是我们跟学生强调的重点,我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汉华中学中史科主任施育明表示,要让学生明白,在不同岗位,都能为国家民族发展做出贡献。\大公报记者 汤嘉平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