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暑假亲子好去处 来一趟香港抗战深度游
港九新界,山山水水,遍布着一个个红色足迹:
在香港新界元朗,有一座客家大屋“适庐”,抗战“文化名人大营救”时成为重要中转站;沙头角抗战纪念馆前身,是“香港抗日一家人”罗氏族人的祖业;80年前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电台旧址,设在乌蛟腾村附近的石水涧村……
西贡,一座座的历史古庙:蠔涌车公古庙、粮船湾天后庙,十四乡官坑七圣古庙……都成了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抗击日寇的根据地,当年英勇的战士们神出鬼没,令日军闻风丧胆。而黄毛应村玫瑰小堂,更是港九大队成立的地方。
沙头角乌蛟腾、西贡斩竹湾,分别矗立着抗日英烈纪念碑,纪念抗战期间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先烈与无名英雄,这些均列入了《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尽管岁月流逝,许多香港的抗战足迹已日渐湮没,但是日军侵略的残暴罪行,抗日英雄保家卫国的事迹,年轻一代不能不知。大公报记者深入发掘香港的抗战史迹,这个暑假,各位读者不妨来一趟香港抗战深度游。\大公报记者 李清 陈乐
尘封教堂隐藏抗战历史
港九大队在西贡玫瑰小堂成立
1942年2月3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港九大队在西贡黄毛应村的天主教教堂玫瑰小堂正式成立,1943年12月2日,改称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港九大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香港沦陷期间唯一的成建制抗日武装部队。在三年零八个月的斗争中,港九大队参与秘密大营救;创造性地开展城市和海上游击战,勇敢打击日本侵略者;积极营救英军俘虏和多名盟军飞行员,并为盟军轰炸日军在港军事目标提供重要情报,赢得国际反法西斯阵营的赞誉。
地点 新界西贡黄毛应1号
特色 香港二级历史建筑物
八路军驻港办事处隐于中环
经营茶叶生意 掩护抗日斗争
1938年1月,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成立,隶属于中共中央长江局,下设宣传、侨务、交通、机要、通讯等部门,廖承志为主要负责人,潘汉年参与领导,连贯主持日常事务。办事处设在皇后大道中16-18号太平行2楼,对外挂出“粤华公司”的招牌,以经营茶叶生意为掩护。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卓有成效地开展抗日宣传和统战工作,积极协助中共广东地方组织发展华南抗日武装,接收并转运海外捐款捐物,输送专业技术人员和华侨青年回国参加抗战。
地点 中环皇后大道中20-20B号(原16-18号)
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电台遗址
村民保护游击队 宁死不屈
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电台遗址位于新界沙头角石水涧村。当时,村内只有一户林姓人家,大小房屋合共五间。电台的运作得到村民的大力支持。林戊、林传叔侄二人担任港九大队交通员,负责保障电台人员的食宿、情报交换及护送工作。
由于局势日益紧张,东江纵队政委尹林平指示电台随部队转移,不得固定安置。1943年2月后,电台撤离石水涧村。然而,电台撤离后日军在石水涧村发现遗留的电台废电池及电线,遂对当时村中仅剩的居民、林传兄长林生严刑逼问。林生守口如瓶、宁死不屈,拒绝向日军透露游击队半点消息,惨遭日军杀害,壮烈牺牲,村中五间房屋也被日军焚毁。1998年,林生被香港特区政府列入港九大队115位抗日英烈名单,以纪念其贡献。
地点 新界沙头角石水涧村
乌蛟腾村港九大队重要据点
村民与游击队共抗日军
乌蛟腾村是港九大队的重要据点之一。日军占据香港期间,对乌蛟腾村及周围村庄发动了大小“扫荡”10余次。乌蛟腾村民和游击队一起抗击日军,保卫家乡。1942年9月25日(农历八月十六日),日军包围乌蛟腾村,强迫群众交出自卫武器、供出游击队员,村长李世藩、李源培挺身而出应对日军。他们不惧日军水灌、火烧和军马践踏,坚贞不屈,身负重伤。日军撤离后,村民全力抢救二人,李源培终被救活,李世藩则壮烈牺牲。
为纪念抗日英烈,村民在旅居南洋华侨李源勳的倡议下,募集资金筹建纪念碑。1951年10月,一座小型的烈士纪念碑在乌蛟腾村外一处山坡下建成。碑高丈馀,碑底素白,碑顶镌一颗红星,星下有“烈士纪念碑”5个大字。碑座的碑石上刻有李世藩、李宪新、李天生、李志宏、李伟文、李官盛、王志英7位烈士芳名。村民自定农历八月十六日为祭祀日,每年举行谒碑仪式。
地点 新界沙头角乌蛟腾村
特色 2015年8月,国务院将该纪念碑列入第二批100处国家级抗日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沙头角抗战纪念馆 展示港九大队贡献
香港抗日一家人 一座老屋 一段历史
香港沦陷期间,沙头角南涌罗氏家族为抗日作出了重要贡献,全家有11人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人称“香港抗日第一家”。沙头角抗战文物径的起点,便是香港沙头角抗战纪念馆,即昔日的罗家大屋。该馆是香港第一间抗战纪念馆,香港第一间集中介绍中共在香港历史贡献的纪念馆,也是香港首个长期展示港九大队历史的国民教育基地。
大哥罗雨中是港人组建的第一支民兵队伍南涌人民联防队首任队长,二哥罗汝澄更是引领东江抗日游击队武工队进驻沙头角的第一位港人,他担任过沙头角中队、西贡中队中队长和港九大队副大队长,三弟罗欧峰是海上中队中队长。
大姐罗许月则是港九大队大队部交通站站长,她当年以沙头角“大众米站”作掩护,建立起由香港大埔至内地抗日游击区的联络线,随着交通站工作的不断深入,两地联系日益顺畅。
地点 沙头角公路石涌凹段3号
特色 香港三级历史建筑、香港第一间抗战纪念馆
蠔涌车公古庙 出了一位“神枪手”
短枪队据点 日寇闻风丧胆
蠔涌车公古庙位于新界西贡蠔涌河堤旁,古庙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是香港两间车公庙中较古老的一间。抗战期间,港九大队沙田短枪队以该庙作为据点。黄冠芳、刘黑仔麾下的沙田短枪队多次在狮子山下、茶果岭、牛池湾、大滩海、窝塘等地袭击日军,先后杀死日本特务东正芝及多名汉奸密探。1944年初,有“神枪手”之称的刘黑仔带领手枪队偷袭启德机场告捷,炸毁油库和飞机一架,迫使扫荡西贡、沙田的日军退回市区,缓解了新界村庄的危机。
庙祝:希望更多人认识这段历史
蠔涌一带的乡村遭受日军多次扫荡、奸淫掳掠,为村民带来惨痛回忆,“这里就是当年东江纵队游击队的据点。”60岁的车公古庙庙祝温先生对大公报记者表示,少年时已听过年长一辈的村民及母亲讲述当年游击队的英勇事迹,“日军当时经常来村里大肆搜捕游击队队员,强迫村民供出队员,来不及逃走的村民会遭毒打。日军又到处强奸村里的妇女,有女子不甘受辱,选择跳河或上吊自杀。有妇女因姦成孕,将生下的婴儿焗死或抛入河涌,惨不忍睹。”
“听母亲说,好多村民因目睹日军的残暴都参加了游击队,父亲当年为了逃命也加入游击队,曾身挎驳壳枪回来探妈妈。”温先生希望,有关方面可以在庙旁设立石碑,记述这段惨痛历史,让更多市民认识港九大队的贡献,厚植家国情怀。\大公报记者盛德文报道
地点 西贡蠔涌河河畔
特色 香港一级历史建筑
粮船湾天后庙守护海上中队基地
开展海上游击战 切断敌军运输线
西贡粮船湾天后庙始建于明清时期,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抗战期间,港九大队海上中队以该庙作据点。海上中队前身是秘密大营救期间诞生的护航小队。尹林平、曾生、王作尧等按上级指示,派遣队伍分海、陆两路开展营救工作。海路方面,抽调有航海经验的“指战员”,组成一支19人的护航小队。护航小队主要活动于北潭涌、企岭下,负责护送文化界人士和民主人士、运送枪支弹药等。
1942年3月,大规模的营救工作告一段落。基于战略上的考虑,港九大队决定把护航小队扩大为海上小队,开展海上游击战,以切断敌军海上运输线。海上小队代号“顺风队”,以粮船湾为海上基地,把天后庙作为据点。1943年6月,已有近百名队员的海上小队发展成海上中队,代号“大华队”,陈志贤任中队长,林伍任指导员。中队活动范围由粮船湾扩展到大鹏半岛。后来担任中队长的有罗欧锋、王锦。
地点 西贡粮船湾362约293号地段
特色 香港三级历史建筑
七圣庙战斗 谱写抗日凯歌
将立碑庙旁 纪念英勇奋战
位于西贡官坑的七圣古庙,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当年的七圣古庙附近只有几十户人家,居住了约百名村民,原本是个与世无争的地方。1944年冬,日军在太平洋战争中节节失利,盟国海、陆、空军逐步向日本本土推进。为保住已占领的香港,日军在香港海域着意加强军事建设,七圣古庙成为日军拱卫九龙市区的要地。
西贡中队 痛击日军
当年日军为了扫荡游击队,在七圣古庙驻扎了约20人。为了打击日军的嚣张气焰,解救村民,港九大队西贡中队的10多名游击队战士偷袭日军,惜遭火力强大的日军击退,队员吴寿在冲进庙时,头部中弹英勇牺牲,其他队员未能及时抢回遗体,日军把吴寿头颅割下,悬挂于庙前的榕树上,企图威吓游击队员及村民。但日军此举,更激发游击队英勇奋战,后来将驻扎该处的日军几乎全部消灭。这场振奋人心的小战役被命名为七圣庙战斗。该庙的负责人对大公报记者表示,周围的村民都知道这场战斗,为了弘扬爱国精神,乡公所近期已决定在庙旁立碑,纪念这段抗日历史。\大公报记者盛德文报道
地点 西贡北十四乡官坑
育贤书室 西贡中队抗日据点
征募青年加入游击队 保家卫国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西贡沙角尾村的育贤书室是提供俗称“卜卜斋”的书塾教育。香港沦陷后,书室被港九大队西贡中队用作抗日据点。驻村的游击队征募青年村民入伍。新队员除了学习基本的军事知识外,还常在书室内唱诵《松花江上》《八路军进行曲》《东江纵队之歌》等歌曲,向青年群众宣传爱国思想、激发村民团结抗日,从而训练生力军搜集情报。
1945年8月,游击队与沙角尾及附近村落的村民联合发动军事行动,迫使日军撤离西贡墟。日军溃逃后遗下的一批枪械收藏在书室,及后再上交东江纵队驻香港办事处。
地点 西贡沙角尾村二巷1A号(不对外开放)
特色 香港三级历史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