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新安排下,如未达两年居港规定者,将同样是本地生,但须以自资方式入读资助学位。
近年各项人才计划吸引人才子女来港读书,政府修订资助专上课程学额和资助申请资格,高才子女需要在港居住两年,才可获学费资助报读本地专上课程。实施前有过渡期,政府希望吸引受养子女尽早来香港读书。教育局发言人表示,留意到这类申请显著增加,但部分学生并无来港居住,影响升读大学机会,决定完善有关制度。
教育局局长蔡若莲表示,新规定推出后,相信来港报读本地日校课程的高才子女会增加,教育界已准备好迎接这批学生。专家指出,特区政府充分聆听不同意见,相信今次修订对有意来港发展的家庭不会有大影响,因设有过渡期作缓冲,可鼓励人才提早来港,落地生根。\大公报记者 江凌风
近年政府积极“抢人才”,成效卓著。政府表示,截至上月底,各项人才入境计划共接获近50万份申请,当中33万宗已获批,近22万人才携同家人抵港,数目远超3年合共引入10.5万名人才的目标。人才集聚香港固然是好事,但不少受养子女以自修生方式报读中学文凭试,并以“本地生”身份报读本港大学,衍生“考试移民”问题。
三年过渡 合理时间规划
昨日,政府公布有关政府资助专上课程学额和资助申请资格的修订,明确“本地生”定义。修订设立过渡安排,即在2027/28学年(申请周期于2026年10月开始)的居港规定设为一年,2028/29学年起才实行两年的居港规定,受影响人士有合理时间自行作出规划,并让大学联合招生处和各院校入学事务处有足够时间作相应的行政安排。
教育局发言人表示,为了厘清政府资助专上课程学额和资助申请资格,确保公帑用得其所,教育局考虑海外做法和香港实际情况,认为受养子女须居港满两年才符合资格申请政府资助专上课程学额。至于持有全职工作签证/工作许可证或各项入境计划下的签证/进入许可的人士,将不再符合资格申请政府资助专上课程学额。
教育局发言人指出,受养子女申请大学联招数目,由2020/21学年的200宗,上升至2024/2025学年的1048宗,留意到有显著增加,而部分学生并无来港居住,但以本地学生申请资助学额,决定收紧申请门槛。
这类“受养人”日后申请八大的资助专上学额,必须在课程首日前,通常居港满两年,申请时要提交入读全日制学校两年的证明或每年离港不多于90天的纪录,即使即日来回亦视作离港,2028/29学年起全面实行。其间会设过渡安排,2025/26学年及2026/27学年不受影响,而2027/28学年就只会要求受养人居港满一年。
两全策略 保障升学权益
不符合资格者仍可申请报读资助副学位、学士学位及研究院修课课程,但需要缴付不获资助学费。若父母失去人才签证,其受养人签证就会受影响,当没有签证就不可继续在港读书。如果学生入学第一年未合资格申请资助学额,但之后符合居港满两年等规定,可以再申请资助学费。换言之,身份可以随时改变。
发言人强调,修订不是更改“本地生”及“非本地生”定义,而两年的要求是参考了外国做法,希望鼓励这类家庭尽快来港。
政界人士认为,这次调整堵塞了漏洞,回应了社会关注,尤其是广大家长对竞争加剧、大学学额资源被抢占的担忧,展现政府主动解决社会矛盾的决心,保障教育资源可持续性,同时认为真心来港工作、生活的高才,自然会让子女来港居住、读书,他们升学权益没有受到影响,因此是两全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