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图:电影故事发生在一天之内的戏台之中。右图:电影《戏台》由陈佩斯自编自导自演,改编自同名话剧。
由陈佩斯自编自导,陈佩斯、黄渤、姜武、尹正领衔主演,改编自同名话剧的电影《戏台》,于7月25日在内地上映。该片讲述民国初年台上台下、侯班主等各色人物的命运阴差阳错地勾连在一起,上演了一齣旧世梨园的荒诞喜剧故事。截至7月30日晚,影片票房已突破2亿元人民币。/利贞
军阀混战的北京城,虽然城头的大王旗三天两头换来换去,但这座城和城中痴迷听戏的人却始终不变。所以,相比起新进城的“大帅”是哪位,北京的“老少爷们”更关心的是即将演出的五庆班和名角“金啸天”。然后,不出意外地,出意外了——演不演,谁来演,怎么演,原本不应该成为问题的问题,一个不落地都出了问题……
无角之角
电影《戏台》没有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男主角”——陈佩斯饰演的戏班班主、黄渤饰演的包子舖伙计、姜武饰演的大帅、杨皓宇饰演的戏院经理这“四樑”围绕着中心事件,各有高光时刻,“你方唱罢我登场”,彼此抬轿,闪出好一个璀璨夺目。此外,尹正饰演的名角、余少群饰演的男旦、陈大愚饰演的教化处处长、徐卓儿饰演的六姨太等等配角,戏分虽少却同样不可或缺、入木三分,无愧“八柱”之名。于是惊觉:《戏台》这名字起得妙——这部电影陈佩斯拍的就不是戏台之上的明星名角,拍的是四樑八柱的“戏台”本身。
演员、班主、经理、观众各色人等等在戏台之下,戏台上又是什么呢?是台上台下都珍而重之的“戏”啊!
戏中之戏
戏班规矩多,一招一式皆有定数,都是为了能接住祖宗传下来的好东西——“戏”。但作为戏班班主、戏院经理,若脑袋被黑洞洞的枪口指着,要换角儿,要改戏,你换吗?你改吗?你心中抱着“戏比天大”,但想想家里等你回去的老婆孩子呢?如今天下太平,“子弹”的确是没有了,但唤作“银弹”的资本则多得很。资本要用的演员,资本要改的剧情,你用吗,你改吗?你“坚持艺术”,但想想整个剧组、整个剧团跟着你讨生计的一帮兄弟姐妹呢?看着银幕上过去的戏,动的则是当下现在的心。
新古典主义时期,有外国学者提出戏剧的“三一律”:一天指时间上,故事发生在一天之内;一地指地点上,故事发生在同一个场地;一事指情节上,故事围绕一个核心,没有其他支线。不过,古今中外的创作者似乎也从未将“三一律”当成不可突破的“金科玉律”。所以在笔者看来,反倒是把规范的“律”改成引导的“法”,叫“三一法”更为合适。遵循“三一法”创作的作品,大多矛盾集中、节奏紧凑,如曹禺经典《雷雨》、又如美国电影《十二怒汉》等。而《戏台》也是一部遵循“三一法”的电影,一天之内、一个戏院、一个故事,在有限的时间与有限的空间内,将原本已经非常充足的戏剧张力再度压缩,环环相扣、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看起来当真过瘾。
戏外之戏
不知如今的年轻人对陈佩斯还有多少了解,当年他可是名副其实的“红遍大江南北”:连续几年出演春晚的小品,及多部爆笑卖座的喜剧电影,他堪称中国家喻户晓的“喜剧明星”。
后来陈佩斯离开银幕,发现了舞台喜剧的新“戏台”。他在2000年至2008年先后推出《托儿》、《阳台》、《阿斗》三部舞台剧。2015年1月,陈佩斯携自编自导自演的电视喜剧《好大一个家》重返央视。同年7月,陈佩斯自导自演的舞台喜剧《戏台》在北京首演。又过了10年,2025年的7月,经过十年舞台打磨的《戏台》终于以电影的形式与观众见面。
若以为故事到此已经Happy Ending,那就高兴得太早。《戏台》在内地原本定档7月17日,但姜文的《你行!你上!》和大鹏的《长安的荔枝》双双提档,于是《戏台》改档至7月25日,推迟一周避其锋芒。好在至笔者撰写此文时的7月26日傍晚,《戏台》上映2天斩获票房1.22亿,成绩优秀。
戏里的故事牵动人心,《戏台》外的故事又何尝不是蕩气回肠?时光荏苒,当年风华正茂的“二子”如今已是古稀之年,但他举手投足之间精气神犹在,发了一把狠,找齐四樑八柱,搭了个属于自己的“戏台”,为观众演出一台好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