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1941年重庆大公报馆遭到日军轰炸损失重大,但仍坚持出报。(下图)如今的《大公报》重庆旧址是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大公报记者韩毅摄
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通过全国广播发布《停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那一天,《大公报》第二版用超大号的五个铅字“日本投降矣!”向全国人民报告了抗战胜利的消息。超大字体,象征着超大的胜利,表达着超大的喜悦,更让人联想到14年全民族抗战之艰苦卓绝,让人回忆起4万万中华儿女饱受之屈辱伤痛。那一天,抗战终于迎来了最终的胜利,中国人终于可以昂起头颅,凡此种种激荡人心的情绪,都被《大公报》这五个大字标题浓缩其中,又酣畅淋漓地表达了出来。
总编辑亲往排版房策划版面
早在1945年8月10日,日本即将投降的消息就已传开。时任大公报总编辑王芸生感到,这次抗战胜利,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次取得反侵略战争的全面胜利,意义非同寻常,一定要使用醒目的大字号。
王芸生当时亲自赶到排版房,与刻字师傅崔永超反复研究字体字号,筹划日本正式投降时的版面设计。但既有的字都嫌太小,于是,王芸生让崔永超特意赶制了五个前所未有的超大号铅字。
1945年8月15日,标有超大字号“日本投降矣!”的《大公报》出现在重庆街头,迅速便被欢腾的读者抢购一空。这几个力透纸背的大字,将中国人自豪、喜悦、悲屈、苦楚等百感交集的心情完全地表达了出来,既激荡人心,又感人肺腑。\大公报记者 张宝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