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简体站 > 报纸新闻 > 正文

抗战胜利80周年 新闻故事/获救中尉儿子来港 寻找抗战印记 “东纵,我们的榜样”

2025-08-22 05:02:2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1944年,“飞虎队”克尔中尉在香港执行轰炸任务时座机被日军击落,幸获东江纵队战士营救。图为东江纵队曾生司令(中)为克尔中尉(左)送行。

  由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主办的“铭记历史 珍爱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型巡回展览”,今日在香港会展中心隆重开幕。展览以四大主题展区、近570张珍贵图片与约五万字翔实史料,为观众铺展出一幅波澜壮阔的抗战画卷。一直坚持抗战的东江纵队,其奋战历史是该展览的重要部分。其中,港九大队营救盟军将士,包括对“飞虎队”中尉唐纳德.克尔的营救事迹引人注目。

  在展览开幕前夕,《大公报》独家访问克尔的儿子戴维.克尔。戴维近日将来港,重走父亲与东纵战士抗战足迹,他说:“东江纵队是一支勇敢而有智慧的军队,他们的营救行动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十分期待前来参观本次展览,“我们已逐渐失去那些经历过战火的老战士,因此更需要依靠博物馆和展览去铭记历史。”\大公报记者 李慧妍

  在香港沦陷的三年零八个月里,东江纵队港九大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浴血奋战,成为香港唯一一支成建制、持续抗战的武装力量。他们以血肉之躯对抗日寇铁蹄,不仅赢得盟军的高度赞誉,更在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写下不可磨灭的篇章。

  1944年2月11日,盟军飞行员、美军第14航空队唐纳德.克尔中尉在香港上空作战时,不幸被日军击中,在观音山半山腰迫降。他身受重伤,脸部、手腕与腿部皆被严重烧灼,生命岌岌可危。就在这生死一线之际,一名年仅十四岁的东江纵队港九大队交通员李石挺身而出。他不顾自身安危,将克尔匿藏起来,并迅速将消息传回游击队。

  日军为缉捕克尔,调动海、陆、空三军上千兵力,严密封锁沙田与西贡的要道。然而,当地村民冒险为他送去干粮,用草药为他疗伤。克尔曾辗转隐匿于山洞、山涧,甚至客家坟墓。最终,他在短枪队队长刘黑仔的护送下,突破重重封锁线,被安全转移到坪山东江纵队司令部疗养。三十八天后,克尔伤癒归队,再度奔赴抗日战场。

  这场历尽艰辛的惊险营救不仅让克尔重获新生,更让他深深折服于东江纵队的胆识与纪律。他在日记中写道:即便在极度匮乏的环境里,这些战士依然能充分利用手中有限的资源,始终怀抱坚定信念,从未放弃对胜利的执著追求。

  克尔获救成关键 东纵情报助力抗战

  克尔的获救成为转折点,促成了东江纵队与美军建立情报合作。当飞虎队陈纳德将军得知此事后,立即批准克尔提出的合作建议。随后,经中共中央批准,毛泽东批示、周恩来回复同意,东江纵队正式与美军展开情报交流。为此,东江纵队特设情报部门,由袁庚担任处长,领导两百馀名情报员如星火般分布华南各地,源源不断将日军军事设施与兵力动向传递给盟军。这无形的情报网,成为粤港抗战的“千里眼”与“顺风耳”,为战局的发展提供了关键助力。

  克尔在1944年的感谢信中写下动人文字:“中国的抗战已得到全世界的赞许,我们美国人也因能够和你们像兄弟似地一起战斗而骄傲。无论在和平中或者在战争中,我们都将和你们同志一般地站在一起!”

  “展览意义重大,让后人知道为何而战”

  多年后的今天,克尔的儿子戴维在接受《大公报》专访时回忆,自小便听过父亲讲述在中国获救的经历。2003年,他在母亲的住所发现一面由坪山人民于1944年赠送给父亲的锦旗,这段尘封的记忆再次被点燃。2008年因公到深圳出差,他向同事讲述父亲的故事,并在同事的协助下辗转来到屏山东纵纪念馆。当他走进馆内,意外看到父亲的漫画正在展出时,心中倍感震撼。他坦言:“我一直知道父亲获救的事,但了解不多。当我发现东江纵队冒着巨大的风险,以惊人的智慧营救他时,我印象深刻,也很感恩。”

  在谈及即将举办的“铭记历史 珍爱和平”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大型巡回展时,戴维表示出浓厚兴趣。他回忆道:“我曾走访过香港历史博物馆,也去过位于山上的香港海防博物馆,那里的风景和展陈让我十分喜爱。”戴维认为,这类展览意义重大:“它们能帮助人们真正了解那段历史,这一点至关重要。尤其是如今,亲历战争的老兵几乎已全部离世,我们更需要通过博物馆、画廊保存他们的记忆,让后人知道他们当年为何而战。”

  “伟大的胜利不是战争,而是合作共赢”

  他强调,抗战的胜利离不开国际社会的协同努力:“来自英国、美国和中国的人们曾并肩作战,若非团结合作,我们不可能取得胜利。在我看来,人们永远需要从历史中汲取教训,并以此为指引避免冲突重演。”

  戴维表示,人类最伟大的胜利并非来自战争,而是找到合作共赢的途径。“这需要世界上每个人参与其中,虽充满挑战,却是值得追求的美好目标。”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