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简体站 > 报纸新闻 > 正文

人间温情/东北“炕文化”:暖身聚心传情承志

2025-08-25 05:01:5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左图:杨道立细说“炕”在东北人生活中的意义。\大公报实习记者林楹莹摄;右图:“炕文化”是东北人民面对严酷自然环境和时代风浪最深沉的力量源泉。\大公报实习记者马子敬摄

  “一把瓜子撒在炕头上,四代人,什么矛盾都解决了。”在大连东关街15号院,国家一级导演、著名文化学者杨道立在接受学子们专访时回忆过往,道出了“炕”在东北人生活中的意义─东北独特的人文精神载体。她说:“因为炕,我们结婚,我们繁衍,我们的人口没有衰减。”

  孕育“东北抗联精神”

  杨道立表示,东北的火炕绝不仅是取暖的设施,它是生活的中心舞台。孩子的成长,老人的晚年,家里一日三餐、婚丧嫁娶皆在此商议,这种紧密围坐、坦诚交流的“炕文化”,成为东北人民面对严酷自然环境和时代风浪时最深沉的力量源泉。

  “九一八”事变后,日寇严密封锁,东北地区作为抗战前线,孕育出了宝贵的“东北抗联精神”。“‘炕文化’养活我们,还因为这‘炕文化’中,那些偷偷藏起的战士。”谈及那段峥嵘岁月,杨道立充满敬意。她描述道,山林深处的农家小屋中,是老乡们用一方热炕倾其所有提供庇护,让战士整顿休憩、继续战斗。因此,“炕文化”构筑起军民一心,保卫了战火中的东北人民。

  谈及大连本土的“炕文化”遗存,杨道立特别提到位于东关街15号院的二层土炕。这处珍贵的实物遗存是国内现存唯一一处位于二楼的土炕,是解读大连乃至整个东北地区近代市井生活、建筑形态的“活化石”,展现着人们的居住智慧。

  “炕是东北的魂。暖的是身,聚的是心,传的是情,承的是志。‘炕文化’一定要讲,这是东北文化中我认为最应该炫耀的东西。”在杨道立看来,“炕文化”所承载的抗联精神与人间温情,如同永不熄灭的炉火,在历史的长廊里滋养着代代东北人民,生生不息。\大公报实习记者马子敬、黄梦鑫、钟佳怡、杨斯淼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