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风扇医生”波叔退而不休,至今仍在小小的铁皮档里,为客人修好一把又一把风扇。
“未谂过真正退休,仍想继续做,退而不休!” 花上大半生修理风扇、86岁的冯煜波(波叔)至今仍不言休,他与风扇不离不弃,“因为人活着能做喜欢的事,又能帮到人,好开心!”波叔珍惜时光,更珍惜物件,“好多东西还是觉得旧的更好、更靓、更耐用,而且给人记忆的力量。”
人称“风扇医生”的波叔,30多岁起在深水埗的街边小档维修风扇,至今近半世纪,闹市中他的小小铁皮档隐藏“风”富宝藏。这位“医生”亦像风扇一样,虽然在很多人眼中或是“落后”,但事实证明,他与它同样经得起岁月考验,仍然能转动不息,在这个老龄化社会继续作贡献。\大公报记者 盛德文、苏荣(文) 卢刚昌(图、视频)
在深水埗基隆街259号对开,有一个不足2.2平方米的绿色铁皮“排档”,发泡胶上有斗大的“风扇医院”黑色大字,这就是波叔向政府承租用作维修风扇的排档,四周街坊或客人都称呼波叔做“风扇医生”。
双目炯炯有神的波叔对大公报记者表示,年轻时从事“三行”工作,因有朋友当时在深水埗鸭寮街售卖电风扇,他开始学习维修风扇当副业。不过,30多岁时因工弄伤右手,伤口深可见骨,未能继续“三行”工作。康复期间,波叔边做边学修理风扇,从此正式转行,“成了我人生一个转捩点。”
从日修20把风扇,到一日只有20元生意
上世纪60至80年代是维修风扇的黄金时期。“记得1962年,一日才3、4元人工,每月几十元工资,当时要两钱多黄金才买到一把风扇。”波叔回忆,那时买一把风扇要一百、二百元,甚至三百多元。当时冷气未普及,普通家庭大都开风扇度过炎夏,维修服务便应运而生。
上世纪80年代,波叔以37000元顶手了钦州街一幢旧楼的楼梯底舖,开设“风扇医院”,售卖及维修风扇。取名“风扇医院”是因为有新鲜感,可以吸引客人。当时有小朋友经过,好奇地跟妈妈说这里有一间(风扇)医院,于是他灵机一动取了该名,“那时生意好好,做到不停手,一日超过20把风扇等着维修。”
波叔的客人除了街坊,还来自港九新界,甚至离岛区。因为生意红火,客人甚至要排队轮候。多年来,到底维修了多少把风扇?波叔笑说:“多到连自己都不记得了!”
从生活必需品,到保留一份情谊
随着风扇品牌愈出愈多,国货愈做愈好,款式层出不穷,尤其是冷气机的普及,维修风扇以至其他电器的生意逐渐萎缩,“生意少咗好多,试过一日得20元生意。”波叔的维修档亦几经转折,先是楼梯底舖要清拆重建,在2013年搬到钦州街72号附近的一条横巷,再于五年前向政府申请获批,搬到现时的小贩固定“排档”,继续营运至今。
维修风扇看似夕阳行业,但多年来仍有一批怀旧客支持。十多年前,有一对夫妇拿着坏掉的风扇走遍湾仔区的电器店,都无人愿意修理,他们唯有到深水埗找波叔。原来那把古董风扇是两人结婚时父辈所送的新婚礼物,有特别纪念意义。波叔很快就把风扇修好,令那位先生很感动,要多付200元给波叔,但波叔拒收,只收了20元,“见他开心,我都好开心。”
近年亦多了一批爱复古风的年轻潮客。波叔表示,曾有年轻客人花200元维修一把30多年前的“钻石牌”风扇,这款风扇是不少港人的集体回忆。波叔将风扇拆件、抹油、打磨氧化金属,然后重新装嵌,一把古典风扇又焕发新的风采,继续送出阵阵凉意。
“风扇医院”出名收费实惠,波叔表示,数十年来都不收检查费,修好才收费。在记者采访的短短半天内,便有多名客人带风扇来问价或购买零件。
已退休的麦先生,带着一把古旧的14吋鸿运扇,专程由红磡到深水埗找波叔,一个小时后波叔已将风扇修好。麦先生表示,波叔收费合理兼有七天保修期,以往都有送风扇来维修。麦先生赞赏旧款风扇凉快且耐用,所以每当有问题都会选择先维修。他又慨叹现在的人遇到电器故障,首先就会想“弃掉,再买新的,非常不环保。”
麦先生有感而发:“香港步入老龄化,鼓励长者继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不仅有益社会,而且对长者身心都有益,各方都应支持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