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简体站 > 报纸新闻 > 正文

施政报告前瞻/短期派糖不现实 投资未来促转型

2025-09-16 05:02:1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特首施政报告活动

  行政长官李家超明日即将发表新一份施政报告,在新形势下,全城期待报告推出更多推动香港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

  “应将‘银弹’用在更重要的地方!”多位学者及政商界人士向《大公报》表示,政府面临财赤,财政空间已大幅收窄,实不宜推出大规模派糖措施。新一份施政报告必须审慎运用公共资源,与其着眼于短期的纾困或刺激措施,不如作出更多长远的战略性部署,促经济转型,深化与内地的合作,加大投资未来。唯有厚积薄发,香港才能在全球经济变局中脱颖而出。

  专家表示,在当前世界局势及创科大潮下,香港必须集中力量,加快北部都会区发展,投入更多资源提升科研应用;引进新产业,增加整体竞争力,促进香港未来可持续发展。\大公报记者 黄钇淼 义昊 吴俊宏

  过去3年来,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特区政府切实排解民生忧难,践行“以结果为目标”,成效有目共睹。“拚经济、惠民生”已成为香港社会的共识。不过,“惠民生”是否等同“派糖”?社会各界对此有不同意见。近日有声音提出,在当前经济环境下,政府应为百业“派糖”,例如重新推出消费券计划等,政商界学者认为,政府资源有限,应着眼长远发展。

  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罗祥国不认同派发消费券,认为消费券应作为市民收入与消费受严重冲击时的特殊手段,全球多数经济体仅在经济不景时短期“派钱”,例如在疫情期间。他指出,香港当前失业率维持在3.7%的合理水平,工资整体升幅亦属正常,“看不到推出消费券的明确目的”。罗祥国认为,必须用好有限资源,推动经济长远发展,期待施政报告聚焦于政策层面改善整体投资环境。

  罗祥国亦进一步对比了香港与澳门的差异,他认为,澳门因人口少、财政有盈余,而香港当前的状况与澳门经济结构完全不同,没有必要短期继续“派糖”。

  未雨绸缪 谋划长远发展

  香港总商会主席陈瑞娟认为,消费券是疫情期间推行的“非常措施”,并非长期解决消费不振、加强消费意欲的方法,以现时政府财政状况来看,短期“派糖”的效用难以持续。

  全国港澳研究会顾问刘兆佳向大公报记者表示,政府目前要落实的政策项目甚多,应该集中力量落实那些对长远经济发展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项目上,尤其是北部都会区,和尽量优化一些争议性较多的项目比如输入人才和劳工。另外,政府也应该设法减省行政规则和程序,提升行政效率,加快政策的落实速度。

  多位受访者也同声“向北看”。立法会议员、香港中文大学工程学院副院长(外务)黄锦辉指出,要善用资源,加快北都大学城建设,满足新来港发展的科学家从事科研所需,巩固香港国际教育枢纽的地位。他建议政府带头开发垂直应用大语言模型,将警务、工务、交通事务、社会福利等政策措施进行整合,方便市民查询;也可开发教育领域垂直大语言应用模型,整合本地教育资源,构建按学科分类的本地教育大语言模型,为全港师生提供智能化教学辅助。

  “当今地缘政治下,新一份施政报告更应未雨绸缪、聚焦未来,为香港的长远发展作好准备。”黄锦辉强调。

  革新求变 引进新产业

  立法会议员葛珮帆认为,当前香港经济发展逐步回稳,金融、创科、旅游业发展势态良好,但外围环境复杂不明朗,香港必须把握国家发展机遇、继续革新求变。她期望,新一份施政报告继续拚经济惠民生;以创新思维,用好各方面资源。她建议,考虑以发债、RWA等方式加快融资发展北都,增加大学城用地,并继续加强吸引国际企业及人才落户香港;继续大力投资创科,发展新能源、低空经济;协助中小企业应用AI等新科技以提升竞争力及开拓“一带一路”等新市场。

  立法会议员梁熙指出,香港需要集中资源长远投资,北部都会区属香港经济发展的重要项目。北都目前有发展雏形,惟大众期望北都可以早日成熟运作,并借此推动不同产业发展,打造旅游项目,供应更多房屋予有需要市民。此外,生成式AI、低空经济等等,这些都需要花资源去大力发展。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