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图:《不眠日》开创无限流题材新意,演员文咏珊(左)和白敬亭有对手戏。下图:剧中的时间循环都与案件相关。
电视剧《不眠日》改编自张小猫的小说《逆时侦查组》,由刘璋牧、玉苏甫江执导,毕蔷担任编剧,白敬亭、文咏珊、宋洋领衔主演,采用“有限循环”的剧集设定,主要讲述警官丁奇展开5次循环,与藏于暗处的神秘对手展开高智商对决的故事。既呈现观众“主动推理”的观剧体验,亦设“时间循环感知者”的概念,开创无限流新意。\于 童
当“时间循环”从科幻作品中的小众设定,逐渐演变为影视剧市场的常客,观众对这类题材的审美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不眠日》试图在熟悉的框架内为观众开辟新路径,它摒弃了“主角意外触发循环”的传统模式,将循环设定为客观存在、随机发生且固定仅5次的既定规则,唯有男主角丁奇(白敬亭饰)这样的“循环感知者”,能完整保留五次循环的记忆。
多视角拆解事件
这种创新设定,让剧集开篇就自带强烈的戏剧张力:在最初半集里,丁奇需在循环时限内化解一场银行抢劫爆炸案,导演和编剧不仅高效交代了循环规则与主角果断、敏锐的性格特质,更埋下双重悬念:主角为何能成为“感知者”?后续循环中还会出现哪些未知变量?当剧情主线转向墨马集团的谜团,观众自然会紧跟丁奇的脚步,在每一次循环的细节差异中寻找线索,这种“主动推理”的观剧体验,正是《不眠日》最亮眼的突破。
作为一部悬疑剧,《不眠日》对节奏的把控十分出色,导演既用悬念勾住观众,也善于用轻松感调节氛围。随着剧情的推进,丁奇在第二次循环中发现,墨马案里存在其他“感知者”的暗中介入,这让案件走向不断偏离预期,从墨马集团高管到看似无关的路人,每个关联者都可能是改变局势的关键,也都成为观众怀疑的对象。
导演巧妙运用“多视角拆解同一事件”的手法:同一人物在不同循环中展现出矛盾面,同一场景中被反复挖掘的隐藏细节,都让每集剧情既留下新疑问,又“扫清”部分干扰信息,确保观众的注意力始终聚焦在核心谜团上。而剧中穿插的丁奇与领导、组员们插科打诨的幽默情节,则让紧张的悬疑氛围得到有效缓冲,令剧集节奏张弛有度。
人物弧光难共鸣
可惜的是,《不眠日》在悬疑线之外的短板同样明显,人物塑造的扁平与细节落地的悬浮,最终让剧集的整体观感陷入割裂。作为核心案件的基础情感关系,剧中对丁奇与心上人安岚(文咏珊饰)、反派墨远致(宋洋饰)与初恋冯婉清(钱莹饰)两对恋人间情感的刻画,未能展现出应有的深度,使得很多重要选择缺乏情感支撑。同时,实验推行者蒋育文(刘奕君饰)的转变更是突兀,前期以“冷酷科学狂人”形象登场,后期却突然为女儿铤而走险,中间缺乏必要的细节铺垫,这样的人物弧光,难以引发观众共情。更遗憾的是,剧集对大量配角与支线的“NPC”处理:许多角色仅为推动剧情存在,没有独立的人设与背景故事,进一步削弱了人物的立体感,也让故事的丰富度大打折扣。
而本剧对世界观背景的模糊处理,也让诸多情节显得悬浮失真。作为一部以现代社会为背景的悬疑剧,《不眠日》既没有交代故事发生地区的社会环境、科技水平,也没有遵循现实的刑侦规则──比如丁奇之前在循环中多次干预案件,却从未受到警方的合理质疑;墨马集团的非法实验涉及重大安全隐患,却能长期避开监管,这些情节虽服务于悬疑设定,却因缺乏现实逻辑支撑,让观众难以代入。当剧情依赖“循环”这一高概念推动,却忽视了对现实细节的打磨时,所谓的“悬疑”便失去了扎根的土壤,最终只能停留在纸面推理的层面。
不可否认,《不眠日》对时间循环设定的创新探索,为之后的无限流题材影视剧提供了新的思路,其严谨的逻辑推理与紧凑的节奏把控,也展现出主创团队的创作诚意。然而一部优秀的作品,既需要亮眼的设定作为骨架,更需要丰满的人物与扎实的细节作为血肉。若能在后续创作中弥补人物塑造与细节落地的短板,或许《不眠日》这类很讲究概念设计的悬疑剧,才能真正打破观感割裂的困局,在创新与现实之间找到平衡,为观众带来更完整、更深刻的观剧体验。
剧情介绍:华澳警察丁奇在五次时间循环中对抗掌握尖端科技的犯罪集团,同一天的重启倒计时,生死谜局反复上演。再加上代号“乌贼”的幕后黑手发出死亡威胁,每一次循环都是与时间的赛跑。核心案件涉及银行爆炸案与生物集团高管连环死亡事件,最终揭示反派“乌贼”真实身份为墨远致,是利用时间循环清除异己,为的是复活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