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简体站 > 报纸新闻 > 正文

城市地图/寻根北京西北农耕脉络

2025-10-18 05:01:2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寻根北京西北农耕脉络

  在北京生活了四十馀年,先农坛、颐和园,以及颐和园附近的三山五园,都是笔者时常徘徊流连之处。然而以往只是匆匆独行、片断游览,从未想过它们之间藏着怎样的联系。直到某天与友人聊起“京西稻”,才恍然惊觉:这些地点背后,竟蜿蜒着一条与农业、历史相系的隐秘脉络。\增 元(文、图)

  一念既生,便再难按捺──笔者决定踏上一场穿越时空的“农耕寻根之旅”,循着稻香,重新走进北京这座城市的记忆深处。

  先农坛回望农业礼制地位

  第一站,先农坛。这里曾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先农、举行亲耕典礼的庄严圣地。每年春季,皇帝亲率文武百官至此,行隆重的亲耕大礼。这并非寻常的农事活动,而是一场极具象征意义的国家级盛典,既彰显“以农为本”的治国方略,又通过皇帝亲手扶犁,三推三返的仪式动作,祈求上天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深刻诠释中国传统“天人相应”的哲学理念。

  亲耕礼成,皇帝与百官移步至“庆成宫”,以茶代酒,共祝春耕顺利、秋收丰稔。庆成宫最初名曰“斋宫”,是皇帝祭农大典前斋戒静心之处。乾隆年间更名,转为亲耕礼毕后举办庆功宴饮的地方。由于该宫是北京中轴线上唯一设立的庆贺宫殿,因而使得先农坛与天坛、地坛等重大祭祀场所不同,更加凸显了农业在传统礼制体系中的崇高地位。

  皇帝亲耕之地,名曰“一亩三分地”。与今日人们讥讽眼界狭隘的俗语不同,最初它专指这片神圣庄严的耤田。一亩地为十分,而皇帝仅亲耕其中三分,以示重农劝稼,其余部分则由陪同的耆老、官员与农夫们共同完成。自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确立该制,至永乐帝朱棣迁都北京,仍沿袭不变,遂成定制。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亲耕仪式中所使用的稻种,被引种至京西北坞的皇家御田。后来渐成规模,又推及民间,成为了名扬四方的“京西稻”。可以说,先农坛不仅是京西稻在礼制上的神圣起点,更是其作为物种传播的重要源头。

  “一亩三分地”所收获的粮食,被专门贮存在素有“天下第一仓”之誉的东院神仓中。这座院落四周红墙环抱,入口处是一座精致的垂花门,静默中流露出皇家禁地特有的庄严与神圣。收获的谷物先在收穀亭中风干晾晒,再经碾磨加工,最终纳入神仓,以备国家祭典使用。时光荏苒,如今的仓廒已成为历史的遗迹,但却依然弥漫着一种无形的丰饶。人们立于垂花门下,仿佛依稀仍可听见历史的回声:风穿过收穀亭,犹如一声悠长的赞叹,颂扬着曾栖息于此的、关于泥土、生命与苍天的所有虔诚。

  游览颐和园体会重农理念

  第二站,颐和园耕织图。隐于颐和园西北角的耕织图景区(原为清漪园),与先农坛渊源颇深,却另有一番意境。如果说先农坛是皇帝亲耕重农的礼制空间,那么乾隆所建的颐和园耕织图,则将重农理念化为可游可赏的文化实景长廊。一南一北,遥相呼应,堪称清代农业礼制的“双子星座”。

  景区内建筑素雅古朴,延赏斋、澄鲜堂、蚕神庙、水村居等错落其间,与昆明湖东岸的铜牛遥相呼应,暗合“牛郎织女”的传说意象。最珍贵的是四十多块耕织图碑石,以刀为笔、以石为纸,绘出农耕蚕织的全过程,堪称一部石上农业史诗。可惜它们命运多舛: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清漪园,碑石多数崩毁;余下的在百馀年间流离失所,被挪作墙基、垫石,渐渐星散。现仅存部分碑石藏于国家博物馆,见证了颐和园鼎盛、湮灭与重生的沧桑历程。

  于稻海间在《耕织图》中耕作

  第三站,六郎庄、北坞、中坞及上庄。从六郎庄穿行颐和园至北坞、中坞,再驱车一路向北抵达上庄,仿佛瞬间踏入了另一个世界。这里不仅有连缀成片的京西稻田,更有一望无际的稻海。夏日,万亩禾苗翻涌如碧波;秋至,大地铺金,仿佛天地织锦,一派生机灼灼,丰饶无际。

  漫步在稻田之间,每一步仿佛都走在画卷中:阳光穿透绿叶,稻穗身披金纱。风吹稻浪,满鼻都是清新的稻香。田间地头,不时还会偶遇一些散落的铁艺画作。起初它们并不惹眼,但随着脚步延伸,才发觉这些作品静静地遍布园中,如谜一般等待被发现。细细看去,方知它们的灵感源自中国古代的《耕织图》。

  耕织图分为“耕”与“织”两部分。稻田中的铁艺画,选取的正是“耕图”部分的内容,刻画了水稻从播种到收获的生长过程。有关方面通过现实与艺术、实景与画作相融合的表达方式,意在将昔日已经损毁的耕织图石碑文化内涵,重新赋予这片土地,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传承与重生。

  手提藤篮、蹒跚学步的孩童,懵懂而认真地走进这片灿烂之中,仿佛正在亲身体验“粒粒皆辛苦”的深远意味;五〇、六〇后们则于此重拾岁月,将一代人的青春与热望编织进稻香之中,追寻着那曾经拥有过的时光与诗意。每个人,在这里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光影与故事。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