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织图》为南宋县令楼璹所创,被誉为中国最早系统描绘农业与手工业的组诗与图谱、“第一部农业科普画册”,可惜早已失传。后由清代宫廷画师焦秉贞重新编绘,定名为《佩文斋耕织图》,即民间所称的“御用耕织图”。
图册诗画交融,意蕴深远。原迹诗作由楼璹所撰,清代御制版本题诗则为康熙亲笔所写。楼璹深耕民间,诗句语言淳朴,注重对农桑过程的细腻描摹与经验总结,字里行间浸透着泥土的芬芳与对农耕生活的喜忧。其《浸种》诗云:“溪头夜雨足,门外春水生。筠篮浸浅碧,嘉谷抽新萌”,以简淡之笔勾勒出生机初萌的春耕图景,在民间广为传诵。而康熙身居庙堂,诗文则将农耕提升至国家策略的高度,传达重农劝耕的治国理念,寄寓“共享升平”的政治愿景。如《祭神》中的“一年农事周,民庶皆安逸。歌谣遍社村,共享升平世”之句,彰显出太平盛世的理想图景。二者的视角虽一在田野、一在朝堂,但却共同礼赞了劳动价值与农耕文明,绘就了一幅国泰民安、物阜民丰的盛世长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