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中华文化节2025”《多彩华艺》嘉年华现场。下图:去年7月举行的“粤港澳大湾区舞蹈精品展演”。/资料图片
【编者按】
今年是国家“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五年来香港致力打造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凭借“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优势,充分发挥“超级联系人”的角色,举办了一系列文化盛事,出台了成套艺术文化发展新政策,建成多个文化新地标,缔造纍纍硕果。《大公报》今起推出“艺文新征途”系列,专访不同类别的艺术家,由他们的创作故事,窥一斑而知全豹,见证这座荟萃中外文化的城市发展历程。
5年来,香港举办的文化艺术盛事众多,相关政策助力,为一众艺术家提供更多机遇。他们认为“十四五”规划赋予香港的文化定位,适逢其时,本地文化艺术活动愈发蓬勃,从业者也能搭乘这班顺风车,在中外文化荟萃的舞台上展示才华,将自己的艺术作品,如一颗种子,传递到更多更远的地方。正如香港青年舞者唐娅接受大公报记者专访时所说:“香港文艺工作者也因此拥有了更广阔的展示舞台,也更有责任感,想去做新的尝试。”/大公报记者 刘 毅、颜 琨、郭悦盈
2005年,贵州姑娘唐娅萌生了“去东方之珠香港看一看”的念头,随后成功考入香港舞蹈团,只身来到这座城市。“当时就觉得香港是一座中西文化交融的国际化都市,为了开阔眼界,我便来到了这里。”回顾这些年来走过的路,她深感收获丰硕。
文化活动蓬勃
其中最重要的转变,是自己从舞者转型为艺术项目策划与教育工作者。她所创立的艺术机构在2020至2025年间,陆续策划并主办/承办/协办多项重要艺术活动,包括:首届“盛舞之夜”、首届“粤港澳大湾区舞蹈精品展演”等,通过这些项目,她不断探索舞蹈与武术、舞蹈与文物等多元文化融合的可能性,今年更尝试舞蹈与香港非遗元素的合作,而这些实践也与香港建设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定位紧密相连。
唐娅团队将于明年1月9日至11日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剧院举办第二届“盛舞之夜”,以舞蹈与香港非遗——南音的跨界融合为特色。
去年,特区政府设立弘扬中华文化办公室,主办“中华文化节”,汇聚不同形式的表演艺术项目,包括“中国戏曲节”精选剧目等。
此外,国际级艺博会近年纷纷来港设置展会,如巴塞尔艺术展、Art Central等。香港举行一系列大型文化活动,如“香港演艺博览”、“香港流行文化节”等,包括演博节目、国际精品演出、项目推介、讲座、展览及一系列交流活动,吸引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领袖、艺术工作者和游客,不仅能促进跨国交流与合作,更丰富本地文艺生态。去年唐娅艺术科技有限公司主办的“武林盛舞嘉年华”正是第二届“香港流行文化节”推荐节目之一。
兴建文化设施
“香港中西合璧的文化特质,不仅汇聚外国文化,更蕴含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这一定位的打造,更能令海内外游客,通过香港这一文化窗口,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之魅力。”唐娅明年举行的“盛舞之夜”,主打“舞蹈”与本地非遗的跨界融合,“我们特意邀请一班年轻的南音演员参演,代表一种传承。也通过舞蹈这个全世界都通用的‘语言’,令海内外观众都能欣赏到香港的非遗美学。”唐娅说。
唐娅感受到中外文化在文艺演出上的共振,而文化设施的增多,也助力香港成为联通世界的文化平台。5年间,香港建造了不少地标性文化设施,M+博物馆、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启德体育园,纷纷建成并投入使用。东九文化中心也将在今年11月开幕,为本地首个全面配备艺术科技的专业表演场地。
中外文化在香港这座城市的交融、映衬,为香港青年作曲人、演戏家族的黄旨颖,提供了更多创作素材。她认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背景为创作者提供了多元素材,既能用西方音乐剧的形式包装东方题材,也能把本地语言和生活经验融入专业的音乐剧结构之中,“这样的环境让我们更容易触碰到不同观众,不管是题材还是表演方式,都可以更灵活。”黄旨颖表示:“香港国际化的氛围,亦让剧团能与海外工作者对接,把本地故事带到更远的地方。”
相关政策扶持
香港作为中西文化荟萃之地,是中外文化艺术交流的窗口,书展亦如其他艺术文化品牌一样,提供了这样的平台。作为出版界的文化盛事,香港书展发挥了促进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作用,也是说好“中国故事”、“香港故事”的重要平台。
在香港作家严浩看来,每年的7月,人们见面寒暄的话题大都与香港书展有关,香港书展已经成为一场亚洲文化的盛事,也是促使香港打造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重要平台,“香港书展令香港更有生气和活力,来自世界各地的出版书商,聚在这里,既体现香港的城市特质,也令书展成为了不同文化的交流点。”
文化交流离不开相关政策的扶持。国家艺术基金自2021年起全面对港澳开放一般项目申报,截至今年香港共有43个艺术项目成功入围,项目涵盖大型舞台剧创作、传播交流推广、艺术人才培训等多个领域,彰显国家对香港艺术工作者的重视。在香港青年粤剧演员林颖施看来,“十四五”规划对香港文化艺术界是一剂强心针。国家艺术基金对香港文艺界的大力支持就是重要体现之一。
林颖施成功入选国家艺术基金申请之后,感到了更多的责任,以更高的标准去打磨作品。她坦言,入选国家艺术基金,不仅是关乎个人,更为了能让更多人欣赏到粤剧的活力和潜力。
一众文化人、艺术家,都提到自己的事业发展,在获得更多机遇的同时,也令更多人感受到香港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全国港澳研究会会员、进念.二十面体联合艺术总监胡恩威表示,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香港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定位,这是国家赋予香港的重要使命,也是国际城市格局中的战略机遇,“香港是亚洲中心点,国际大都会,聚集世界各地的人才,中外文化活动在此地如繁星一般闪烁,自然而然就成了中外文化交流之地,这个定位可以说是大势所趋。”他同时希望可以更加拓展艺文空间,能够有更多中长期政策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