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中国小提琴家章奥哲(左)日前获得第五十八届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比赛金奖及最佳演奏奖。
近来华人音乐家在国际权威音乐大赛屡次夺魁,为世界古典乐坛增添一抹亮色。中国十七岁小提琴家章奥哲,最终摘得第五十八届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比赛桂冠及最佳演奏奖,赛事前三名也被中日韩三国选手包揽。第十九届萧邦国际钢琴比赛则由华人包揽前三,冠军陆逸轩是美籍华裔、亚军陈禹同是加拿大华裔,季军王紫桐来自中国;这是该比赛举办近百年历史首次出现的盛况,引发全球古典音乐届对亚裔崛起现象的热议。
萧邦国际钢琴比赛创建于一九二七年,每五年举办一次,是“音乐界奥运会”与“钢琴界诺贝尔”,代表国际古典音乐最高荣誉之一。今年八十四位正式参赛者,百分之六十七来自亚洲,中国选手多达三十二人(包括香港一人,台湾三人);二十名半决赛精英,中国选手有六位,并有三人进入决赛轮,其中一人夺得铜牌,另二人获得特别奖项。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比赛是全球古典音乐领域最负盛名赛事之一,堪称小提琴家的巅峰试炼场。本届大多数参赛者同样来自中日韩,即使代表其他国家参赛的少数选手,也大都为华裔或亚裔,欧美白人、黑人或非洲裔选手几不可见。甚至于范.克莱本国际钢琴大赛等,连续三届领奖台上近乎清一色亚裔面孔。究竟缘何如此?
有人觉得是勤奋,抑或教育,纵然当下多数顶尖音乐学院皆在美国及欧洲,但西方人根本不似亚洲人这般重视古典音乐,根本不愿刻苦练习。我却以为那只是表面,在更深广的层面,这是全球化下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必然。它不仅仅是简单的两种文化不同,而是五千年中华文明在现代以更加完整、更加深邃的独特形式,逐渐渗透到音乐、艺术、体育等各个行业,也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价值取向和生存智慧,透过音乐将其欲表达之意传递给全世界聆听者。
千百年来,中国人骨子里笃信“人靠努力能胜天”,与天争、与兽斗,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无论愚公移山,还是大禹治水,皆是迎难而上,坚韧不屈,靠自强不息、吃苦耐劳、团结奋斗,赢得胜利和尊严。而西方人侧重功能性、现实性,喜欢外放,突出个人主义,在艺术文化上往往带有正剧或悲剧色彩,尤显浓烈及壮美。因此欧洲古典音乐从意大利歌剧到德国交响乐,从莫扎特的理性、贝多芬的反抗、萧邦的浪漫,再到柴可夫斯基的深情与痛楚,可谓欧洲人灵魂的回响与延伸。
钢琴与小提琴,并称西洋乐器“国王”与“皇后”,早期意喻着艺术品味和财富地位,是皇室成员、欧洲上流社会的专属品,在十八世纪早中期才从贵族走入中产家庭。二者传入中国,最早可追溯至明清时期。但真正意义上现代钢琴、小提琴是在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才随着学堂乐歌运动兴起,且在民间普及。后因中外音乐交流和资本流入影响,不少中产家庭将此视作孩子融入精英文化的一块隐性敲门砖。加上约二十年前陆续出台的中高考艺术特长加分政策,以致课余学琴热潮一浪接着一浪。
根据中国音协统计,二○二二年国内幼儿园学琴比例逾百分之六十,小学百分之三十。在二○一七到二○二○年期间,中国年均售出四十万架钢琴,远超同期美国每年三万架,参加钢琴课的人约有四千万,约为美国七倍。如此庞大规模,要想脱颖而出,必须“卷生卷死”般训练。音乐在欧美只是一种生活方式,他们热爱音乐,但人口少压力不大,人生还有其他更多选择。但在中国,学琴不只是兴趣,更是一种精神,以及改变命运、创造更好人生的方式之一。每天无数次的重复,不单在练琴,更是在练心、修行,就为了有一天能凭实力登上世界舞台的最高处,让所有努力、孤独和汗水不被辜负。于是,那份坚持便成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不懈追求与力量,既是生存竞争的焦虑,也是成长的推动力。
在当今世界之变、时代之变中,中国年轻人始终有准备、有热情、有信念,能够抓住机遇,实现梦想。任何领域的世界级水平都需至少一万小时的训练,精湛琴技势必要经历持续数年的专注练习,而亚裔普遍能吃苦、熬得住,练习得往往也比欧美等国更多,本质已然不是技巧质量的客观差异,更在于人内在的精气神。尤其近年在国际舞台获奖的多数亚洲选手,基本从十几岁就赴美深造,在茱莉亚、柯蒂斯等顶尖学府接受完整体系的专业训练。这些学生,是新一代音乐家的象征与东西方两种文化力量的结合,既有亚裔群体的勤奋自律,又吸收了西方艺术创作的超然与自由,在演奏中东情西韵合而为一,璀璨夺目。
很多人常常羨慕别人的天赋,认为他们对美的敏锐、对作品的领悟仿佛与生俱来。然而所谓天赋异禀,无非是刻意练习的累积,耀眼背后隐藏的从来都是长期的努力和千万次的练习。我所见过的音乐家、艺术家或体育健将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天天大量练习、系统学习,不断让技能沉淀进日常,融入血液,直到重复成为肌肉记忆,变为身体本能,全身每一个细胞都唱着歌、拉着琴、走着曲或打着球,才让人误以为这是一种天赋。
音乐无国界,东西方早已在无形中相互影响。中国人在憧憬中努力,在曲折中坚持,重新赋予欧洲古典音乐以中国特色的理想信念。因乐可知心,因乐可知人。我想,音乐也是一种信仰,当你听懂了中国人的音乐,也就懂得了中国人,懂得了中国,懂得了中华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