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简体站 > 报纸新闻 > 正文

势不可挡/中国经济现韧性 民企捲出竞争力

2025-11-01 05:01:4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在“香港大学中国经济季度论坛”中,嘉宾指出,一批富有活力的民营企业在多个领域构筑起竞争优势。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第八届“香港大学中国经济季度论坛”昨日举行,在主题为“十五五与中国经济的确定性、挑战与机遇”的圆桌讨论中,多位与会嘉宾指出,中国经济在近年来展现出强大韧性,特别是在应对疫情冲击与中美博弈等关键挑战时,一批富有活力的民营企业在多个领域构筑起竞争优势。另外,在科技领域经历了前几年的集中突破后,尽管未来外部环境仍然复杂严峻,博弈态势可能进一步加剧,但中国科技发展预计将更具底气,形成更多实质性优势,开拓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大公报记者 李乐儿

  港大经管学院院长、香港大学中国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洪滨指出,中国真正在国际上形成竞争力,甚至在某些领域具备“卡脖子”能力的产业,绝大多数是由民营企业主导、并通过高度市场竞争“捲”出来的。

  这种强大的竞争力背后,也不乏对于“产能”的讨论。不过,国泰君安国际首席经济学家周浩认为,“供给也可以创造需求。”

  他指出,近年来新能源的发展,黄金饰品、盲盒手办等新消费的兴起,相信与过往面临“产能过剩”的局面完全不同。

  蔡洪滨补充,这些企业并非依赖单一巨头,而是在一个充分竞争的行业生态中,通过“先捲自己,再捲世界”的方式,实现了成本、效率和供应链的极致优化,最终在众多细分领域取得了全球主导地位。他进一步表示,“未来中美之间最顶峰的对决或将是场AI对决。”

  全国拥抱变革 应用场景大

  对于AI竞争,晨曦投资首席投资官兼联合创始人杨晓帆表示,美国优势在于高端芯片、AGI(通用人工智能)的原始创新及其成熟的2B(面向企业)市场与数据基础;中国优势则在于庞大的应用场景、全社会拥抱技术变革的极高速度,以及“供给创造需求”的能力。同时,全国上下推动“AI+”的产业政策与统一大市场,构成了独特的组织资源。

  技术替代 打破美国卡脖子

  面对中美科技与贸易领域的长期博弈,杨晓帆认为,纯粹的“脱钩”难以实现,现实中更可能出现的是“绕行”。他直言:“世界上没有绕不开的卡子。”芯片等领域的封锁固然带来短期阵痛,但通过第三方区域、技术替代方案等非传统路径,技术的交流与合作会以更灵活的方式持续。这种韧性,使得绝对的隔离变得困难。

  与此同时,中国在战略上正变得更加主动。德意志银行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博士熊奕分析,是次规划中“开放”优先级的大幅提升,标志着一种根本性的转变,从被动应对转向积极作为。通过更高水平的开放来影响和重塑全球规则与供应链,成为中国应对挑战、并化解外部关于“产能”质疑的新思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