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亚投行行长金立群昨日表示,在香港设立办事处已进入最后阶段,选址中环IFC(国际金融中心)。\资料图片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简称亚投行)行长金立群昨日于香港金融科技周上宣布,该行在香港设立办事处已进入最后阶段,选址中环IFC(国际金融中心),预计不久将正式挂牌。他表示,此举将进一步深化双方合作,推动香港成为绿色金融与科技创新的国际平台。
对于亚投行宣布计划在港设立办事处,香港特区政府表示欢迎,并指会全力协助亚投行进一步推动亚洲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发展。\大公报记者 邵淑芬(文) 蔡文豪(图)
金立群赞扬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汇聚长期资本、专业人才与法治基础,并具备务实创新的文化。他指,亚投行与香港已建立战略合作,通过基金投资、基础设施贷款与债券发行等方式,动员资本支持亚洲的可持续转型。他透露,亚投行至今已在香港发行44笔港元债券,总额超过170亿港元,以及29笔离岸人民币债券。
许正宇:积极配合亚投行需要
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许正宇表示,行政长官在今年的施政报告中提出会积极争取亚投行在港设立办公室。现在迎来亚投行决定在港设立办事处的好消息,特区政府感到非常欣喜,会积极配合亚投行的需要,为设立该办事处提供所需支援。他续称,作为亚投行成员,香港一直致力协助亚投行充分利用本港蓬勃的资本市场、世界级的专业服务和多元化的金融产品,以支持该行在项目融资、发债、投资及财务管理等方面的运作。香港会继续发挥“一国两制”下内联外通的独特优势,为亚投行长远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金立群于论坛上指出,过去数十年,发展融资主要集中于道路、港口、电网等可见、可融资的硬基础设施,然而这些资产实际上依赖于自然系统的支撑。他强调,“自然本身就是基础设施”,并非取之不尽的礼物,一旦生态系统受损,将引发干旱、洪水、粮食危机等连锁后果,成本最终将体现在政府预算与保险负担上。
创新金融可应用于自然资产
为实现这一转变,金立群认为数字金融将发挥关键作用。他解释,人工智能(AI)、卫星监测与区块链等技术的进步,使人们能够量化和验证生态系统所提供的服务,例如水质淨化、碳储存与生物多样性维护。这些数据进一步可透过数字平台进行注册与追踪,成为可定价、可交易的金融资产。
在此基础上,创新型金融工具(如生物多样性信用、水质信用与自然相关债券)应运而生。他以碳信用市场为例,说明一个原本不透明、高摩擦的市场,如何发展成为低成本、高参与度的交易体系,并指出只要实现标准化与验证,同样模式可应用于自然资产。
金立群强调,仅靠公共预算无法满足全球适应与生态修复的需求,必须引入私人资本。而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包括稳定可编程的支付系统、真实资产代币化与智能合约,能有效降低交易门槛,将支付与验证结果挂钩,扩大市场参与。
亚投行成立于2016年1月,中国香港于2017年6月正式成为亚投行成员。亚投行是一所多边发展银行,宗旨是通过在基础设施和其他生产性领域的投资,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财富,以及改善亚洲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此外,亚投行鼓励私营资本参与投资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项目、企业和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