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简体站 > 报纸新闻 > 正文

书海漫游/中国式生活美学的发现与创造

2025-11-17 05:01:2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左上图:安吉县余村“青来集”青年人才社区(无人机照片)。左下图:湘家蕩“鱼乐美市”年货节上,小朋友和家长一起体验拉网捕鱼。/新华社;右图:《能不忆江南》,叶梅著,浙江教育出版社,2025年。

  出生于长江三峡的著名作家叶梅,几十年来行走于江河山川之间,走访天南地北的市县村镇,以灵动的笔触、写下一篇篇铭刻地理沧桑的文章。近日,叶梅的最新长篇散文《能不忆江南》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其中短篇作品《显后村的四棵树》《嘉禾九穗》等,曾发表于《光明日报》《中国作家》等各大报刊。都说文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叶梅的生态散文写作便是以山河大地为背景板,以人民为中心表现对象,以语言文字为线条,以思想底蕴为色彩,绘就独具一格的中国式生活美学画卷。/陈智富

  叶梅担任生态环境部特邀观察员,响应“百名作家进百村”的倡议,聚焦浙江大地“两山”理论的落地生根、“千万工程”的实践新变,走进嘉兴的湘家蕩、栖凰埭,湖州安吉的余村和黄杜村等,与村书记、文化特派员、采茶姑娘、农民画家等攀谈,实地探访这些地方二十多年的沧桑巨变与欣荣生机。在《能不忆江南》中以点带面,显现了新时代美丽乡村的美好图景。

  探察时代精神 彰显正大气象

  美丽乡村的面貌焕新,源于创造美好生活的时代精神。浙江大地典型化乡村的传奇蝶变,直接受益于“两山”理论的提出,得益于“千万工程”的实践。

  安吉余村从开山挖矿的重污染发展模式中挣脱出来,蜕变为山清水秀的风景区,毛竹编织手艺焕发荣光。而安吉黄杜村恢复了白茶产业,当地人在每株古树下埋入地温传感器、添置低频声波驱鼠器,守护古树生态,书写绿色帮扶致富故事。

  嘉兴湘家蕩,经过治理,变为江南水乡的一颗明珠,镶嵌在杭嘉湖平原的腹心地带。掌握数字农业技术的新农人,在现代农业产业园里,娴熟地操作各种精密仪器。“在一处现代农业产业园里,育秧大棚内的温度被精准控制在25℃,嘉禾218的种子经过浸种催芽,米粒状的胚芽刚刚顶破种皮,乳白的根鬚如幼蚕蠕动,在湿润的空气里编织着生命的密码。”天降嘉禾,嘉兴人与水土共生的幸福生活,七千年前就曾与稻谷结缘,也在七千年后的光电中再造。

  书中还有关于乡村水污染治理、河流湖泊整治、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篇章,叶梅以新旧对照的纵深视野,在历史与当下的对话中,注入积极乐观、向美向善的时代精神,呈现一种恢宏温暖的正大气象。

  探访自然形胜 彰显奇秀气度

  叶梅从小就受三峡的高山流水养育,有内在的自然生态情结。她曾在访谈文章中坦言:“对大自然应始终保持谦卑敬畏,以真诚之心体察自然万物,尝试用一棵草、一只鸟的目光和心情打量世界、感知生命。”

  “黑色绸带式的高速公路,蜿蜒穿梭,连绵起伏的绿色山峦,像一个个内心伟大而又祥和的巨人,平静地守护着所有的生灵。田野里,山坡上的大树小树,灌木丛,野草閒花,深浅不一的绿色亲密地交织在一起,那是大自然与人相亲相爱才能调配出来的色彩。”叶梅走访浙江第一站就是安吉的天荒坪镇余村。逐水而居的余村被天目山三面环抱,一条叫作浒溪的小河从村中穿过。《能不忆江南》开篇为读者描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绚烂温暖的美好愿景,一幅幅充满江南韵味的山水画次第映入眼帘。

  “春过嘉兴,乘车前往桐庐,一路行去,很快便到了富春江边,……何止车头,还在心头,在这般绿色充盈的山水之间,心也被恬静的绿色占据了,难怪范仲淹会提笔写诗:‘小径小桃深,红光隐翠阴。是非不到耳,名利本无心。’”山峦,云雾,水波,翠色,纯淨的美景带来纯粹的心静,这便是大自然的馈赠。

  之江大地,江河翻涌。钱塘江的上游河段富春江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而名满天下,更有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成为中国山水画的精神图腾。在高峨葳蕤的天目山,有震撼人心的“大树王”柳杉与清冷和孤傲的天目铁木,还有白颈长尾雉、黑麂、云豹等珍稀动物。在玉环岛,人人爱鸟护鸟,鸟儿也懂得人的善意,在人前毫无惧色。

  江河湖岛、奇山秀水、古树珍鸟,在作家笔下尽显奇秀气度。

  探寻文化根脉 氤氲温润气韵

  以江浙沪为核心区域孕育的江南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极具辨识度的地域文化形态。除了纵贯的江河、密布的湖泊,更有浩如烟海的东海,造就了“水韵江南”的自然特色,历代的文人诗词、艺术臻品及美谈佳话,无疑造就了江南文化别致秀雅的人文肌理。

  《能不忆江南》书写杭州、宁波、嘉兴等历史文化名城,提及很多历史文化名家。从白居易的《忆江南》,到陆游的咏梅词,再到张镃《梅品》;从林逋隐居西湖孤山自赏“只觉青山绿水与我情相宜”,到苏东坡在天目山吟诗“已外浮名更外身,区雷电若为神”,江南承载了寄情山水的文人风骨。从谢灵运山水诗的空灵飘逸,到徐霞客游记的实地踏勘,再到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江南自然山水有了灵性。千年文脉延伸至近现代,西风东渐,钱塘潮涌与东海浪尖热情拥抱,鲁迅、茅盾、蔡元培等民族脊梁所迸发的救亡图存的思想光芒,为江南文脉接续骨血。

  此外,京杭运河边的古老塘栖广济桥、“深奥”古村那庞大而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在无声地映照“天人合一”的华夏建筑美学韵味。清官高以永自撰对联“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让清廉文化掷地有声。脱胎于嘉兴丝绸工业旧址群的创意文化产业园,呈现出传统基因与现代创意的深层交融,实现江南蚕桑文化的现代化传承。江南文脉,薪火溯源,娓娓道来,余韵悠长。

  “万物交响,良渚玉琮。江南之美,之新,之前所未有,都在那滚滚向前的时代大潮之中。”《能不忆江南》不仅是一部灵动的乡野见闻录,流动的山水游记集,更是一部融通古今、探寻江南文化根脉的思想谈艺录。字里行间流淌的千年文脉,呈现了从田园牧歌到城市烟火的生活美学。

  叶梅曾在主编《民族文学》时,提出“民族风情,时代精神,中国气派,世界眼光”的办刊方针。以此观之,叶梅的生态散文创作莫不以此为宗。书名《能不忆江南》取自白居易的词作《忆江南》其一,正是应和江南文脉的匠心所在。相信读过这本书的朋友,会萌发“何日更重游?”的赞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