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方特依靠“熊出没”IP打造了主题乐园和酒店
上海市民陶女士自认为是非常理性的消费者,“从来没在主题乐园买过纪念品”的她在日本大阪环球影城裏破了例。“一个哈利波特的黄油啤酒杯、一个侏罗纪公园会说话的恐龙公仔、一盒小黄人泡麵和一个美少女战士权杖”,这些商品的价格已经远远超过了425元人民币的门票。陶女士告诉大公报,这些商品製作精良,儘管价格比较高,但都是环球影城独有的商品,属於“走出去就很难买到的”,因此值得入手。而大部分中国本土乐园,独有的IP(知识产权)太少,以至於很难有出彩的商品,“海洋公园全是海豚、一到万圣节全是南瓜”,“令人购物慾大跌”。
二次消费佔比大於门票收入是国际主题公园的经营常态;相比之下,中国主题公园盈利模式普遍单一,佔70%到80%的收入来自门票,回本周期很长。从2016年试营业至今,上海迪士尼遊客数量突破千万,但门票仅佔其收入四成,其余六成一般来自二次消费,即园内餐饮、酒店、衍生品和纪念品的售卖等。迪士尼乐园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於迪士尼动画电影IP的吸引力。从早年的米老鼠(或称米奇老鼠)、白雪公主,到近年的冰雪奇缘、小黄人。开业初,上海迪士尼乐园宣称拥有的超过7000种商品中,大部分都是独家商品。
意识到差距的本土企业纷纷将打造IP提上日程。方特依靠“熊出没”IP打造了主题乐园和酒店,并且融合了中国古典元素近期开发了《飞越千里江山》等项目。海昌海洋公园则推出自有IP的商品系列“海昌优品”,运营至今,非门票收入同比提升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