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德.斯塔埃尔的三只梨子

2018-06-21 13:37:09大公网 作者:李 梦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斯塔埃尔画作《静物,梨,绿和橙色背景》/作者供图


上周末与几位朋友合办了一场艺术导赏活动,去中环季丰轩欣赏“绿磨坊街”六人联展。展厅中固然有赵无极等名家的大尺幅作品,我却尤其被其中一幅静物画作吸引,那是俄裔法国艺术家德.斯塔埃尔(NicolasDESTA?L,一九一四至一九五五年)的作品《静物,梨,绿和橙色背景》。
 
见到这幅画之前,德.斯塔埃尔在我的惯常印象中,是一位风景画家。他的那些以颜料“厚涂”技法(impasto)创作的半抽象、半具象的风景作品通常颜色明快,富於律动,色块宛若在画布上追逐舞动。
 
之所以将斯塔埃尔的风景画作形容为“半抽象、半具象”,是因为这位法国画家虽说擅长用几何图形呈现山、海、树木和房屋等自然及世俗风景,却并非像某些抽象画家那样完全弃具象於不顾,而是尽可能地保有原物形貌。画家曾说过:“你并不是画你所看见的或你所想到的,你画的是真正震动你的事物。”他一直不愿意将自己的作品归类为“抽象画作”,因为在他看来,所谓的艺术创作并非从无到有地凭想像建构整个世界,而是将现实情境中无关紧要的旁枝末节除去,仅留下那些关键的图形,令画作呈现出简约、克制又不失其丰富的美感。
 
常有人将斯塔埃尔称作“第二代抽象画家”,而将康定斯基(WassilyKandinsky,一八六六至一九四四年)等人视为抽象艺术的奠基人。说起来,斯塔埃尔和康定斯基的成长背景有些类似,都是出生在俄罗斯,其後因为二十世纪初期祖国局势的动荡而离乡,在欧洲诸国遊走,最终定居巴黎。
 
二十世纪初的法国巴黎,几乎是全世界艺术家的理想之地。在外人看来,那裏生机勃勃,充满想像,每时每刻都湧现出天资卓著的明星,以及新鲜的画派及风格。一九三○年代,斯塔埃尔自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毕业之後,像很多年轻艺术家一样来到巴黎找寻理想,暂住在绿磨坊街上。
 
与前辈康定斯基多用扭结的线条呈现某种音乐的律动或是快感,斯塔埃尔的抽象世界显得更为理性且工整。不论康定斯基还是与他同为抽象艺术先驱的马列维奇,他们笔下的世界是超然於现实之外的,没有世俗情景作为参照,全然是想像甚至是幻梦的产物。马列维奇虽说与斯塔埃尔一样,乐意将颜色鲜艳的几何图形拼贴在画布上,以营造出规整而克制的气氛,不过,他的那些方块画,诚如他本人所言,“是无物象的创作”。相比之下,斯塔埃尔则不想与尘世的风景如此决绝地道别。
 
斯塔埃尔的风景画,虽说也是色块的堆叠,却仍能为观众提供物象上的暗示,因此,看画的人不至於混淆画中的山或是海,农田或是房舍。甚至,他偶尔会尝试写实,例如正在季丰轩展出的这幅《静物,梨,绿和橙色背景》,便几乎称不上抽象,其中的白色盘子和盘中的三隻梨子均清晰可辨。
 
如果我们将斯塔埃尔的静物画与十七世纪荷兰艺术家笔下的静物画略作比较,不难发现其中的相异之处。对於四百多年前的荷兰人来说,静物画要尽可能地逼真,不论画中蔬果上的虫眼,抑或窗外阳光照射在画中意象表面而生出的阴影,都要完全依照实物来创作,不容许画家有任何背离现实或逻辑的自由发挥。而时间向後延展一百多年,到了法国人塞尚那裏,他对於三维空间以及光影明暗的精準描绘兴趣不大,而是更关心色彩,以及物件之间的关联。
 
人们之所以说塞尚“用一隻苹果震惊了巴黎”,不是说他将那隻苹果画得如何逼真,而是他藉由苹果这意象,探索艺术表达的新方法。也为後来热衷二维平面的立体主义与抽象表现主义开拓新鲜路向。看过塞尚的静物画,我们再看斯塔埃尔的类似作品,便不会觉得突兀了。画中拼贴式的构图,平面而非立体的呈现方式,甚至描摹意象的简约笔调,几乎都是从塞尚那裏沿循承继,只不过在抽象与具象的拿捏程度上,愈发从容罢了。
 
斯塔埃尔创作这幅静物画时,已然在抽象风景世界中探索许久,却仍然不时地回到具象情境中小试身手:“我试着去画一些简单的形状,去寻找一种自由的表现。”其实,抽象与具象之间从无必然的分野,就如同想像与现实的边界永远模糊。殊途同归,艺术创作倾力抵达的终点,不外是“自由”二字。
责任编辑: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