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网红”洪崖洞的前世今生

2018-06-23 08:27:16大公网 作者:石璐杉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重庆洪崖洞的夜景笼罩着魔幻色彩  图片来源:东方IC

江边的悬崖上矗立着金碧辉煌的吊脚楼,背景是蓝黑色的天幕和渝中半岛高耸入云的现代建筑群,整幅画面笼罩着浓厚的魔幻色彩。—这便是重庆洪崖洞的夜景。因为这个魔幻的场景与宫崎骏电影《千与千寻》中的汤屋有八成相似,洪崖洞近年成了经常出现在抖音中的“网红”景点。

今年四月底,我从香港回到家乡重庆休假,正好赶上“网红”洪崖洞因为人山人海上热搜的时候。微博上有人留言问:“洪崖洞哪里拍照最好看?”有网友回答说:“一楼,如果你可以找到哪里是一楼的话。”看完不禁会心一笑。因为重庆城依山而建,公路是环山的,所以建在悬崖上的洪崖洞一楼是平地,到了最高层的十一楼也是平地。这个在重庆比比皆是的斜坡起楼,在网络时代成为了外地人眼中的“奇景”。

我与洪崖洞的邂逅早在它成为“网红”之前。二○○七年,中大新传学院的马杰伟教授主持了一个有关中国城市夜景研究的项目,已经从中大研究生毕业的我毛遂自荐要写“山城夜景”,而当时我选定的研究对象就是刚重建一年多的洪崖洞。

洪崖洞地区地处长江、嘉陵江交汇点的嘉陵江一侧,有着近两千三百年的历史。早在公元前三一六年秦灭巴时,就是一处军事要塞。洪崖洞也是重庆的传统建筑—吊脚楼最为集中的地方。重庆依山而建、两江环抱,由於地势的缘故,建筑需沿山坡依次修建。於是,悬崖峭壁之上,绝立於世、楼楼相叠的吊脚楼成为山城独有的传统民居。不过,当开发的浪潮席卷巴渝大地,不经意间,人们发现昔日处处可见的吊脚楼已“濒临灭绝”。正所谓“大隐隐於市”,洪崖洞的吊脚楼却屹立在重庆市中心最繁华的解放碑商业圈旁(那个位置就好比香港的铜锣湾)。

二○○三年,旧城改建,洪崖洞开始进行拆迁重建。开发商拆除了原生态的吊脚楼,在垂直七十五度的悬崖上修建了十一层楼高的仿吊脚楼建筑,表明要打造“悬崖上的吊脚楼,记忆中的老重庆。”

记忆中的吊脚楼是在风雨中飘摇却始终屹立不倒的竹木建筑。如今,木条变成了条石,竹墙变成了砖壁,飞檐斗壁,雕龙画凤。在保持传统民居形态的基础上,洪崖洞给古老的吊脚楼穿上了新装。为了纪念那远去的回忆,在洪崖洞民俗风貌区的最顶层放置了一个以原生态的吊脚楼为原型的镀金黄铜雕塑《记忆山城》,山顶、石梯、悬崖、吊脚楼组成了一个“山”字。紧挨着这金光闪闪的城市记忆,还有两个有趣的主题雕塑,力图再现老重庆的民风民俗—一个是正在替人拔牙的老牙医,另一个则是拉着黄包车的车夫。老牙医用毛巾包住病人的脸,用一根线拴在他的牙上,一手扶住病人的脑袋,另一只手正在用力地往外拔;拉黄包车的车夫勾着腰,脖子上围了一条汗巾,车上坐了一个穿着旗袍的小姐,人们都喜欢坐到黄包车上和她合影。

对於重庆这个大山环抱、两江汇流的城市,余秋雨有过这样一段描述:“重庆是一座站着的城市,她的存在是对‘江山’一词最好的注解。”这个注解,正是对重庆独有的个性魅力最贴切的诠释。

站着的城市,站着的巴渝文化,当整个城市都在努力寻找自己的文化根源的时候,洪崖洞从历史的记忆中重新站了出来。洪崖洞集重庆母城沿革、军事要塞、古址序列、码头文化、山水风情於一身;洪崖洞的记忆再造,正是踏上了一条三千年巴渝文化的寻根之路。在这场文化寻根的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创意,是重庆的当代城市文化价值再造。

中国的城市急速发展,不停吐故纳新。在一个三个月就要换一次地图的城市,记忆就好像过了期的地图。然而,当这个城市的记忆偶尔被唤醒,却能够成为点亮黑夜的光。在我的字典里,记忆总是与认同形影不离的。在洪崖洞,被改造过的记忆光芒虽然微弱,却仍然能激起人们心中某种程度上的认同。

以传统民居这一文化符号承载城市的人文精髓,是当今最为流行的一种城市文化营销模式。除了重庆的洪崖洞,北京的四合院、丽江的纳西族民居、周庄的江南水乡传统建筑、上海新天地等都是成功的营销范例。被文化全球化所陶冶,却在文化全球化中倍感迷失的一代,希望从原生态文化中寻找到认同感。新的价值和旧的认同,是原生态文化建设项目得以在中国各个城市遍地开花的双重原因。

在当今中国,文化的力量是强大的,同时也是单薄的。它是强大的,各种文化产品大行其道;它是单薄的,没有媒介和资本的推动,难以独立地存在。资本的介入、新媒体的大行其道,让原生态文化的呈现方式出现了多种可能。

在中国城市的记忆再造风潮中,萦绕着的是如何定位城市价值、如何经营城市和打造城市品牌、如何看待城市生活方式变革中传统和现代的关系、如何在顺应城市国际化潮流的同时铸造和坚持鲜明个性等多方面的问题。在探寻城市发展新格局的漫漫旅程中,重庆和中国的每一个城市都在上下求索。

责任编辑: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