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两户共用一厕的日子

2018-07-11 03:16:55大公报 作者:过来人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对於葵涌邨,人们依然习惯以“新区”称之\作者供图

自从一九五三年圣诞节石硖尾木屋区大火造成五万多名灾民无家可归之後,港英政府於翌年起开始大量兴建徙置区,由於当时的徙置大厦没有独立厕所或厨房,惹来居民反感和非议。後来,香港模範屋宇会在北角兴建模範邨。在一九六○年代,香港屋宇建设委员会推出廉租屋邨,包括长沙湾苏屋邨、荃湾福来邨及牛池湾彩虹邨等。一九六一年,香港平民屋宇有限公司获香港政府以特惠地价批出土地兴建大坑西新邨。一九六二年开始发展政府廉租屋。

随着市民对居住质素的要求不断提升,港英政府在六十年代之後开始兴建改良型的公共房屋,这类型大厦高度同样都是不超过八层及不设电梯,但走廊就改在两户之间,即一条走廊可能贯通数十户,甚至过百户,而单位内仍然未有设置洗手间,但相对於H型徙置大厦而言,已经改善了不少,因为虽然厕所仍在外面,但已经可以几伙人共用一个有锁的厕格,对於保安来说,居民已经有了进一步的保障。这类型大厦主要分布於葵涌邨、秀茂坪邨、长沙湾邨、鲤鱼门邨、部分慈云山邨和大坑西邨等,当中又以葵涌邨的规模最大,共有四十二座楼宇,由於这条屋邨是当时葵涌区最早开发的居民点,所以起初的名字叫葵涌新区,儘管日後所有公共屋邨都统称为邨,但区内居民早已习惯以“新区”称之,即使今天已经重建,但“新区”之名依然在民间流传。

笔者其实也是在葵涌邨长大的,早在一九六三年,笔者只有几岁的时候,已经随父母以首批居民身份获编配入住第二十四座一个百馀平方呎的单位,并且一住就是三十多年,直至一九九七年才因为重建而迁离。

虽然单位面积细小,但一家五口已经相当满足,因为关上大门铁闸之後,就是一家一户的安乐窝,加上初期月租只需三十元左右,并未对生活构成很大压力。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