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再读少年派

2018-07-12 03:16:55大公报 作者:一 雯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记》如梦似幻/作者供图

我从小热爱海洋,总觉得一望无际的大海充满遥不可及的神秘,既有“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般美好,也有“海阔天空”的包容。不过,最近全球多地受天灾的社会新闻无一不让人对大自然心生敬畏,感叹人类的渺小却蕴含无穷的抗争力量。这也让我再翻读《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记》(Life of Pi)。

初读《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记》是高中时期的外国文学课,那时李安的同名电影尚未上映。本以为小说不适合改编成电影,便抱着“电影难以超越原著”的心态走进影院。结果,李安的功力还是让我心悦诚服。电影不比小说逊色,各有千秋。原著分为三章,故事好像《鲁宾逊漂流记》、《格列佛遊记》、《老人与海》来回转换,第二章奇幻的海上漂流扣人心弦,让人手不释卷,也是电影着墨最多的部分。李安完全把我所能想像出的乘以十倍夸张梦幻勾勒出来,水母之夜鲸鱼出水,晚幕下晶莹剔透的绿色孤岛,电闪雷鸣的暴风雨等等,大海上的每一帧都是视觉佳作,如梦似幻的3D效果至今难忘,以致我後来更到台湾垦丁寻访这个传说中的拍摄地。

事隔数年,再读原著发现第一章关於少年派的成长经历,虽平淡细腻略显乏味,偶现精妙对话更有滋味。比如派小学升入中学後,在第一次的见面课堂上用实际行动引发同学和老师关注回自己的名字而鬥争,之後同时信仰三个宗教。这一切都说明了他有一种极其强大的自我的意识,为了後面第二个部分海上冒险的描述埋下“把噩梦拍成美梦”的伏笔。小说描写派的心路历程更细腻,乏味和恐惧的矛盾心理同时出现。细读时需要想像力,将文字转换成画面,不断脑补这两种极端的态度不断撕扯摧残着人最薄弱的意志。绝望的心理和生存的本能抗争如置身於一个圆的圆心,难以找到出口的无力感跃然纸上,不禁有点“深海恐惧”。

无论是电影还是小说,少年派都讲述了两个版本的故事。第一个是孤独的少年和三隻动物漂流二百二十七天,目睹无数的海上奇景,一人一虎彼此对望,相互提防也相互依存,最後大家上岸一拍两散。第二个是四个人无水无粮,如何熬过两百多天,最後仅存一人。前者奇幻励志,後者如格林童话,美好故事的背後是人性的兇残与野蛮,让人细思极恐。结局是派在墨西哥的一个小镇上岸,当日本失事船隻的公司派来的调查员听到这两个故事,最终选择相信第一个“有动物的故事”。我也如调查员一样意识到第二个故事更接近事实,却更愿意相信第一个故事。我们总是找不到浪漫童话和残酷现实中的平衡点,嘴上说着不相信不真实的童话,却在面对真实但阴暗的现实时不由自主地退缩。也许有时候适度地用童话伪装生活,人活着会更有勇气。

到底哪个故事才是真相,就像主角派名字一样,π,永远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眼看,耳闻都不一定是真实的。答案永远只在自己的心中。也如李安所说:“我们要会讲故事,否则生活就像是派一样只是无限延续下去。”故事讲完了,就要懂得和它说再见,然後让它走。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