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照片与生活/林 莹

2018-07-12 03:16:56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如今这个年代大约是个人人摄影师的年代,随便翻翻朋友圈总能看到美如明星写真集般的日常大片、照片与生活不知从何时起,已然有了密不可分的关係。从前,人们用文字记录日子,称为日记,如今,人们用照片记录生活,称为电子相册。

  我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其中的一员,大约前些年吧,从使用第一台智能手机开始,因为新鲜感,经常会随手拍一些照片,然後我发现一件很奇怪的事情,那就是拍下来的这些照片,人也好景也罢,在某些时候,我觉得它们都和我眼睛看到的不一样,确切点说是和脑子裏构成的图像不一样,最为明显的是人物,尤其是自己以及比较亲近人的照片。

  後来我又发现,一些拍得比较认真的照片,特别是在经过後期调整颜色、构图等以後,它和头脑中的印象会比较接近。从那之後,我不再随意拍照,每一张照片都比较用心地拍,仔细的後期修整,尽可能还原脑中的样子,渐渐的也掌握了一些规律。

  起初,这种现象的原因我不知所以。直到,某一天我重温动画片《侧耳倾听》(港译:《梦幻街少女》)时,发现裏面的几个场景和我拍的有几张照片非常像,我很奇怪,翻出一些照片和电影中做了一下对比,这时候,我明白了,我在拍照片时选择角度或是调色时的所谓的尽可能还原脑中的感觉,实际上是在重构动画片中的画面,而我之所以被某一个在他人眼裏不起眼没有意义的角落或局部吸引可能是因为我在片中看到过相似的角度。

  初次看《侧耳倾听》这部片子的时候我大概十几岁,那正是认知的旺盛期,加上这部片我观看了挺多遍,所以在那时它不知不觉深深的印在了脑海裏。成年後认知开始减弱,眼睛所见传到脑中後便有了一层滤镜,这滤镜就是青少年和童年的记忆。这也解释了为什麼我在不少社交媒体看有些人的相册常会有温暖之感,因为如今的社交媒体大都会根据用户的个人喜好推送一些比较类似的人、事、物—我们可能在同样的年纪都刚好看过相同的电影、玩过相同的遊戏、有着一些同样的视觉经历,因为社交媒体推送的相册主人所拍摄这些照片也带有他和我相似的记忆印象。

  反过来想我们如果足够细心和敏锐,就可以从任何一个人在认真走心状态下拍的照片中看出他眼中的世界,或者说可以推算出是哪些事物塑造了这个人的审美偏好。

  说到底,照相机是客观的,人才是主观的,主观的人类用客观的工具还原主观的世界,这就是拍照乃至所有艺术的意义。当美图秀秀、PS将原本的照片扭曲变形之後,或许看上去是会更美,但谁又能否认,它少了一些真实接地气的人间烟火味呢?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