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婴儿秘语/冯 进

2018-07-23 03:16:54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音乐系的白人同事娶了位中国太太,两人的儿子十四个月大了,两条小腿结结实实的,走路稳当,还能小跑,只是还说不清话。心理学家妈妈说,孩子中、英文都能听懂一点,现在最爱用的词则是“No”(不)。我听了不由失笑。

  研究者过去认为,婴儿发出咿呀声只是在锻炼声带,为学习母语做準备。最近他们却发现婴儿发出的貌似无意义的声响也大有玄机。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Rachel Albert)专门研究婴儿的发音。她发现,两三个月大的婴儿大多只能用震动声带的哼唧鼻音表示不满、不适。五六个月大时,婴儿一般能发出啊、喔这类元音,九个月大就能发D、J之类的辅音,十四个月大一般能将辅音、元音组合,说出Ba、Da之类简单的词了。

  阿尔伯特认为,婴儿发出各种怪声时,其实表明他们已进入学习语言的最佳状态。就像毫无背景的成年人学外语一样,如果听者能及时反馈,耐心指点,学者必定事半功倍。比如,婴儿看到球,并模仿大人对这个词的发音时,父母或其他看孩子的人应该马上回应,指着球引导孩子继续尝试。如果成年人没有反应,或答非所问地引导婴儿称呼他们未加关注的其他物件,不但影响孩子学母语的进度,而且无形中教会他们与人谈话时心不在焉的坏习惯。

  因为婴儿不能说话,成年人无法了解他们的小脑袋裏在想什麼,但音乐、舞蹈可能是成人与婴儿交流的最好方式。实验发现,如果大人带着十四个月大的婴儿伴随音乐摇摆一小段时间,能大大加强他们对大人的关心和合作态度。当大人假装够不到地上掉落的东西时,那些曾与成人“共舞”的婴儿多半会伸出援助之手,捡起东西交给大人。边给婴儿唱节奏纾缓的催眠曲边轻柔地摇摆摇篮,不但能稳定孩子的情绪,帮他们入睡,哼唱曲子的大人也会获得平静。科学家说,随着音乐同步行动是培养“团队精神”,加强合作的最有效手段之一,甚至不需要诉诸语言文字。

  熊孩子发脾气,大吵大闹怎麼办?科学家也有高招。他们发现,小孩发脾气其实是愤怒与难过夹杂的过程,且後者的周期长於前者。他们哭得声嘶力竭,满地打滚或乱扔东西时,大人不该“以暴制暴”,但试图说理也毫无用处。最好的办法是无视他们,让孩子发泄一通,消耗完过剩的精力。当孩子的愤怒情绪退潮,难受情绪佔上风时,大人再劝慰、说理更有效。

  我小时曾是个哭起来不依不饶的坏脾气小孩,最後总要父母再三抚慰才肯罢休。本文开头提到的那对夫妇更要面对用中、英文双语教导孩子的挑战。自古至今,为人父母大不易呢。科学家们却说,我们在抚养婴儿时,自己也在不断学习,不断成长,斯言善哉。从幼至老,循环往复,风水轮流转,生命真是奥妙无穷。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