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话剧《公司感谢你》剧照/香港话剧团图片
看从德语翻译过来的《公司感谢你》(Die Firma Dankt),又一次见到香港话剧团新意,他们把Lutz Hubner与Sarah Nemitz夫妻档创作的剧本,变得扑朔迷离,效果不俗。
故事讲公司易主,尽忠职守的科研部主管接通知,来到集团的度假屋。他以为是见新的领导班子,怎知到达现场,却被告知是来轻松度假。他一头雾水,像开展一次神秘旅程。
两位剧作者嘲讽美国式管治文化种种荒谬,一家公司主权由新领导班子话事,便发生连串想象不到的非人性化事情。
导演李国威营造不着边际空间,呈现在全球一体化冲击下,新经济世界里种种异化景象。公司管理人今天正逐渐趋向于机械化发展,冰冷气氛,令人感觉有点不安。
今次演出着重形式,整个团队各部门都工作良好,曾文通浅色布景冷酷,上方挂有斜三角造型压顶,相当诡异。郑文荣服装亦别树一帜。女高层陈煦莉一身白色套裙,中间却有一道灰,明显反映她权威、规律工作态度。卢嘉能嘻嘻哈哈、不懂世故、刚离开名牌大学不久,穿短裤上班,站在单轮车上,在工作地方转来转去,而他原来正是新领导人。老臣子辛伟强穿的西装,窄身得很,表现他忠直死板,在数码化新经济时代,这位主管显得愚笨默守行规,无疑有点格格不入。在台上几位无情冷酷角色中,岑君宜演的奉茶办公室助理,当然很亮眼,她很易便突显出年轻女性魅力。
在此出戏,公司新管理层解雇尽责老功臣,过程很具张力,硬崩崩,丝毫不婆妈,与传统戏剧同样题材故事大不同。我对这个演出有共鸣,我曾服务内地公司一年,办公室遍及广州、上海、北京、深圳、香港,算有规模,这个跨城企业追求业绩,其管治方法趋向于机械化,一切看数字,自然并不那么讲人情味。看这出戏时,当年经历和感觉油然出现在心头。
《公司感谢你》最有人性一刻在结尾,新管理层告诉老臣子,他已通过考验,新公司现在要重新录用他。就在这一刻,老臣子却坚定说,他要离开,即时掉头走,回到后台,而大幕跟随落下。全出以如此人性一刻来结束,爆炸力强,大概会冲击到观众。
散场后看场刊,无意中发现香港话剧团艺术总监陈敢权今年任职正好十周年。我不禁回顾这些年来看过的作品,清楚看到该团转变轨迹,将来有机会要另文讨论。
这里我想简略说,香港话剧团这几年不时创新,其冲劲不下于外围非职业化剧团。
过去十年,香港话剧团搬演几出翻译剧,值得一记。法国Yasmina Reza两个作品《豆泥战争》(导演司徒慧焯)与《艺术》(李国威),都开了观众眼界。继后,李国威又导演了美国画家Rothko生平故事《红》(John Logan原著),亦很精彩。
大突破是二○一四年,冯蔚冲把英国Martin Crimp编剧的《Attempts on her life》搬上香港舞台,成为《安.非她命》,那个剧本全是片段,导演带领众演员,在短至一分钟甚至几十秒便演毕一个段落。保守导演打死也不这样做。
之后李国威接力,再为香港话剧团制作保守导演抗拒的戏。美国Annie Baker的《Circle Mirror Transformation》讲社区中心里一班互不相识的人在排戏。全剧便是排戏,剧情似有似无,在细节中反映美国今天社会时代情况。这个戏引进到香港变成《缘移戏剧班》,多少带动观众接受舞台新风。
演翻译剧乃带领观众,并且改变演员的有效方法,冯蔚冲也搬了法国Florian Zeller作品《父亲》来香港,并由毛俊辉演出脑退化角色,拍掌叫好。
有了上述一连串翻译剧来热身,陈敢权便推出《The Big Meal》(盛宴),由八位演员分饰三代人二十六个角色,八位演员从头到尾都在不同场合进餐,吃个不停,共吃五十四顿,你没看错,是五十四餐。
作为主流香港话剧团,演出这样新派作品,炮制五十四场吃饭戏,短则几十秒,长则几分钟,不可思议。八位演员在台上即时变出三个世代、二十六个角色来,也令他们在心态上、在行为举止上,大大转变,否则无法演出。同一时期,观众接连观赏香港话剧团几出新派翻译话剧,也要跟着要转变,否则看戏便如堕雾中。
陈敢权任内其他重要举措,包括多年举办国际黑盒戏剧节,邀请各地前卫剧团来演出。此外,他先后找来香港演艺学院戏剧学院院长Ceci Sherlock薛卓朗教授导演俄罗斯契珂夫的《樱桃园》,和英国夏劳.品特的《回归》。
更进一步,他又从美国邀请戏剧教授Travis Barreca和设计师Christopher Barreca来香港,当导演和做布景,搬演美国Sam Shepard剧本《Buried Child》(埋藏的秘密),以家庭乱伦故事来反映社会时局。艺术总监找英美外援,对香港观众、对演员都起提升作用,而我相信剧团长远来说亦因此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