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长笛音乐家李一苇:既长于演奏,亦醉心创作

2018-10-12 03:17:15大公报 作者:卢定彰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香港长笛演奏家/作曲家李一苇(Angus Lee)  /作者供图

回望西方古典音乐历史,很多赫赫有名的作曲家本身亦是杰出的演奏家。巴哈精於管风琴、小提琴和大键琴,长年於教堂和宫廷担任乐师;贝多芬、李斯特和萧邦定期举办钢琴演奏会,弹奏自己的作品;拉赫曼尼诺夫於他享负盛名的《第二钢琴协奏曲》和《第三钢琴协奏曲》的首演场上,亲自担任钢琴独奏。到了二十一世纪,这个传统开始出现改变。其中一个原因,大概是因为音乐於二十一世纪开始“学科化”,每个範畴变得相对独立,各自成为一个专业—例如器乐演奏、作曲、民族音乐学等,以致很多人都会集中发展一项专业。反观流行音乐的世界,很多摇滚/爵士乐手都一手包办作曲和弹奏。在当代古典音乐的场景中,作曲家与演奏者的身份基本上是分开的。作曲家完成作品后,便交由乐手演奏,身兼专业演奏家的作曲家可说是凤毛麟角(作曲家兼任指挥却大有人在)。具有两项专业的音乐家於现今世上难得一遇,香港却出产了一位演奏与作曲皆精的年轻人—他便是长笛演奏家/作曲家李一苇(AngusLee)。
 
Angus小时候参加话剧训练,因为太过好动活跃,母亲便让他学习长笛。Angus坦言初时对长笛的兴趣不大,不过那时正值“沙士”肆虐期间,他放假赋閒在家,便整天练习长笛,渐渐培养出兴趣。半年后,他获香港演艺学院取录为初级音乐生,正式开始有系统的音乐训练;当时年方十岁。中学毕业后,Angus立志从事音乐事业,先后於香港演艺学院及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完成学士和硕士课程,主修长笛。二○一二年,他获香港电台选为“乐坛新秀”,现为香港创乐团成员和香港小交响乐团的特约乐手。
 
在演艺学院学习期间,Angus已经双线发展,主修长笛演奏的同时,亦醉心创作。他的第一首作品(管乐四重奏),便是在自己的演奏会上由他和演艺的同学合奏。学生时代,他每年最少撰写一首作品公演。硕士毕业以后,Angus愈发积极创作,踊跃参加世界各地不同的作曲工作坊和大师班(去年暑假,我便与他结伴参加了一个在意大利举行的作曲工作坊);同时亦开始获不同的乐团委约创作(包括香港小交响乐团和香港创乐团),作品陆续於本地和国际艺术节亮相。
 
十月十四日星期日晚上,Angus将联同钢琴家张纬晴及许荣臻,举行一场由康文署主办的长笛演奏会,表演曲目包括一首他的新作。Angus奏过的音乐多不胜数,我好奇问他怎样挑选是次演出的乐曲。Angus说:“我从长笛音乐的整个发展史去构思。这次选择的作品,都是很有代表性的长笛音乐。每一首在初发表的年代来说,都各自展现了长笛演奏的一些崭新技巧,并且开发了这个乐器的一些潜能。例如:朱里维(AndréJolivet)的《里诺之歌》(ChantdeLinos)示範了长笛演奏较低声部的可能;曼托瓦尼(BrunoMantovani)的《四首亚美尼亚的旋律》(QuatreMélodiesArméniennes)是长笛演奏微分音(microtones)的实验;史特劳斯(RichardStrauss)的《降E大调长笛及钢琴奏鸣曲》(SonatainE-flatforFluteandPiano)原本是写给小提琴和钢琴的,我认为,透过演绎不同乐器的改编版本(transcription),一方面可以探索原版音乐的更多可能性,另一方面亦可以发掘长笛未为人知的一面。”
 
至於Angus的新作,则为长笛独奏和电子音乐而写,名为《LapsusMemoriae》,是他对香港的一份回忆。Angus表示:“两年前英国学成归来,我对‘香港人’这个身份很有感触。回港后,我觉得社会上很多东西都改变了,所以,我想透过这首作品,表达幻想与记忆之间的对照。作品的电子音乐有两部分,一部分是预先製作的录音,另一部分是长笛演奏与电子音乐的现场互动效果。这首作品以‘语言’为创作灵感,观众会从录製的电子音乐部分,听到加了不同声效的三种语言:广东话、英语和普通话。它们都是香港常用的语言,不过经过电脑处理后,声音变得模糊。这就好像我对香港近年来的感觉—既熟悉但又有点遥远。”
 
除了作曲和演奏外,Angus近日亦忙於筹办新成立的本地室乐团NOVAEnsemble。NOVAEnsemble将参与第一届PrismChamberMusicFestival,十月十八日晚上会联同来自法国的竖琴家MélanieGenin在HotelStage举行开幕音乐会,喜欢室乐的朋友不妨留意。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