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宏观看社会 微观写人生─江迅新书《生命的牧歌》读后

2018-10-12 03:17:15大公报 作者:袁玮婧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江迅新作《生命的牧歌》/作者供图

生命的长度难以预料,而生命的宽度却能掌握在自己手中。作为一个始终走在前线的新闻人,江迅几十年来从未停止过对生命的观察及探索。他如同一个大中华地区的放牧人,远处是无边的辽阔天地,眼前是细微的草木风景,而他乐此不疲的驰骋其间,目光所及之处,皆成为案头素材,化为笔下一幅大中华文化地图,谱为吟唱不断的《生命的牧歌》。

牧歌不断,让心灵甦醒。江迅多年来著述不断,他旺盛的精力和源源不断的生产力始终为人所惊叹,而翻开此书的目录,各式各样的题材和新鲜语彙令人目不暇接,这位老媒体人的新潮更让我辈惭愧。他笑谈“单身狗”嗅“狗粮”,也知道“前男友比我过得好果茶”,还会自嘲几句“保温杯泡枸杞”。而流行现象背后所蕴含的深层社会因素才是他真正思考和关注的焦点,他认为“旅行青蛙”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为人们找到宣泄情感的出口,命中当下年轻人内心最大的矛盾,背后映射着年轻人的内心孤独;他也评价“小猪佩奇”的流行文化背后,是一种“低智”或“反智”行为,是不可取的“幼稚病”。透过表面现象看本质,是江迅的思考深度,而从一件看似简单的小事,引申到其他领域的思索,则需要更广阔的视野和知识体量。

江迅从奥斯卡最佳影片《水形物语》谈到“爱情教母”琼瑶,从引发内地热潮的泰国电影《天才枪手》看中国国产青春片,看张艾嘉新片《相爱相亲》而引出“文化养老”的社会话题,以轻巧题材切入社会新闻,读者的思维也随之而驰骋万里。一支笔畅谈大中华时政热点,另一支笔诉说柔软温情,江迅总是在细微中见真情,字裏行间是对社会的细心关照。他在《牵手到老的背影照》中谈到一个四川八〇后女孩搜集一百多张牵手老人的背影照片,如同搜集携手到老的爱情故事,“是一种对天长地久的渴望,对惺惺相惜的留恋”;他以一段名为《牵妈妈的手》的微视频,再谈空巢老人,劝年轻人“不要在遥远的距离中隔断了真情;不要在日常的忙碌中遗忘了真情;不要在日夜的拚搏中忽略了真情”。

身为资深媒体人,江迅所访问过的各界文人政客更不在少数,书中纪录了他们不少独家访谈和交往轶事,如专访称为“中国第一造反派”的聂元梓、知名学者刘再复,以及多次拜访星云大师的故事等。更为可贵的是,江迅纪录了他与香港文坛宗师刘以鬯最后交往的日子。二〇一七年十二月七日,江迅带着蛋糕去探访当日九十九岁生辰的刘以鬯,刘以鬯躺在床上,唱了生日快乐歌和一首法语歌。今年四月十八日,刘以鬯坐在轮椅上,由刘太推着,来到太古城广场散散步,到咖啡馆吃个下午茶,并像个孩子般不愿回家。这是江迅最后一次见到他,六月八日,百岁的刘以鬯在香港去世了。江迅原本策劃在七月香港书展举办的庆祝刘以鬯百岁活动,也转而变成了对这位香港文学泰斗的追忆和纪念,这一切背后的故事婉转曲折。

书中也一併收入几篇追念逝者而作的文章,不论是二十六岁的林奕含之死,还是八十九岁余光中的飘然仙逝,江迅皆未缺席评议纪念。包括在柏杨逝世十周年之际对他的价值再论,以及沉痛悼念他的老友、曾任辽宁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的王占军。他的交友广泛着实令人艳羨,他的一片真情又令人为之动容。宏观看社会,微观写人生,江迅乐此不疲地以文字纪录着这个时代的千变万化。他孜孜不倦地书写背后,是对世界的好奇目光和对生活的满腔热情,在这个众声喧哗的时代,这样一个执著而忠於纪录的声音,愈加显得珍贵起来。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