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元朝佛幡照耀丝路/小 可

2018-10-14 03:16:3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元朝佛幡製作细緻动人   作者供图

  在香港文化博物馆的“数码敦煌—天上人间的故事”展览上,绢幡文物让人大开眼界,只是一块旌旗,小小一块布料,但製作精緻,是古代丝绸之路上中西文化和宗教交流的艺术结晶。幡,原是战场上武者用以统领军旅、显扬军威之物,及后被佛教僧尼和信徒用作宗教活动的物品。佛幡,与藥师佛有关。

  藥师佛是梵语,或称藥师如来,原名为藥师琉璃光(王)佛,或藥师琉璃光(王)如来。藥师佛全身通透,蓝色似琉璃,此佛重视幡供养和灯供养。《藥师经》有云:要脱离危厄,应做两件事,一是造七层灯,每层七盏,共计四十九盏,有灯四十九盏,便可照耀幽冥苦痛众生,让众生得到光明,彼此得以相见;另一是悬挂五色(青、黄、赤、白、黑)延寿神幡,为病人祈福。五色代表五行,代表人体内五脏,用神幡奉佛,表示养五脏以延续寿命。幡是佛教信仰的重要且莊严物品,象征降魔、消灾免病、求福祈寿,彰显佛菩萨威严。古丝路上,无论中原人或西域人,也有幡供养的情况,且被视为大事,有大寺就曾出现悬挂覆盖的彩幡以万计之多。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的幡多为彩幡。幡有大幡小幡,大小有一定的标準,至於形状,一般是幡头呈三角形、幡身长方形,多用布製作,也有用金铜、杂玉、纸等,多悬挂於堂内柱子上,或树立於佛堂前庭,或附於天盖四隅。

  上述展品名为绢幡,为元代(公元一二七一年至一三六八年)敦煌出土文物,至今保存较完好,以红、绿、黄、蓝、白等颜色组成,以绢、绫、纱三十块材料剪贴并缝製而成,是薄而坚韧的细緻织品。此幡左右对称,幡头呈三角形,由多块大小不一的三角形拼贴而成,幡头下面有三条带子,中间的一条有八层,左右两条各有七层,中间及左边的带子有流苏。宋、金的纺织业已经不错,到了元朝,纺织、印染、刺繡等工艺更有所提高,绫、罗、绸、缎、绢、纱等各地均有织造,元朝时单是官办织繡作坊就有八十多间,民间丝织以江南居全国之首,蜀锦也很受欢迎。

  古丝路上,中外商旅、使者和僧侣在进出边关前,都会在敦煌稍作停留,多种宗教都留下了痕迹,从壁画所见,佛教是丝路上多种宗教中一个重要宗教。

  遊敦煌,可以欣赏到敦煌研究院在数码影像记录、三维信息提取、虚拟现实重现,以至透过互联网和多媒体节目多方面的显著成绩。是次香港文化博物馆与敦煌研究所合办的数码展览,观者也能看到以数码技术展现的虚拟洞窟、多媒体互动装置及影音节目等,可知科技与文物保育何其重要。

  现代“一带一路”与古丝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把握好机遇,在和平公平的氛围下,成员国之间相互合作、互惠共赢。像佛幡一样,救世道良心,传递的是热诚交往、彼此守护的信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元朝佛幡在古丝路上出土,饶有意义。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