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永远的Pina Bausch/一 雯

2018-10-22 03:17:0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德国编舞家Pina Bausch  作者供图

  当我们谈论艺术时,我们在谈论什麼?“敏感而痛苦”首先在我的脑海一闪而过,再而就是外柔内刚的德国编舞家翩娜.包殊(Pina Bausch)富有力量的舞姿。

  Pina Bausch有很多美誉,比如“舞蹈剧场”创立者、“德国现代舞第一夫人”。知道她是因为热爱跳舞的母亲,二○○七年曾为了一睹偶像而远赴北京,观看Pina带来的舞剧《穆勒咖啡馆》和《春之祭》。当时已六十七岁的她是首次且唯一一次来内地演出,两年后被查出罹患癌症的五天后骤然离世,令母亲颇长一段时间沉浸在悲伤中。仍记得去年香港艺术节邀来了乌帕塔舞蹈剧场(Tanztheater Wuppertal Pina Bausch),同样是上演《穆勒咖啡馆》和《春之祭》,开始很犹豫到底要不要看没有Pina Bausch的《穆勒咖啡馆》,而没有Pina Bausch的乌帕塔舞蹈剧场会否依旧如一的精彩吗?当然我的好奇心战胜疑问,决定购票,并事先在网上看了Pina演出过的版本。这不仅是为了做功课,也希望剧团的继承人能延续她的精神。

  编作於一九七八年的《穆勒咖啡馆》是Pina最私密的作品,以她儿童时代在父母经营的咖啡馆所见所闻来构筑:舞台上的咖啡馆裏,几张咖啡桌,却散布着许多椅子,冷清得就像打烊了,只有寥寥数人。其中最显眼的是一位身穿睡裙梦呓般地舞弄双手的女性角色,引领观众进入梦境般的世界,这一极端疏离、鬼魂般的角色,原由Pina本人演出,并且一演就是几十年。另一位女性角色也是一袭白色轻透长裙,还有一位与她关係既紧张又甜蜜的男性,他们亦追逐亦逃避、亦拥抱亦撕裂着,暴力像强加的束缚,包围住亲密相拥的两人。而一旁紧闭双眼的鬼魂般女性,微微颤抖着身躯,向前伸起双手彷彿像是想阻止、又像是渴求些什麼,某种孩童的不安与无奈,对成人世界无法理解的淡淡伤痛,就此展开。之后出现了一位戴着红色假髮,脚踩高跟鞋,小碎步跑来跑去的女性。她跟随着那位男子,在他离去的角落惊慌失措地徘徊,男子烦躁不安……最后,还有另一也许是咖啡馆侍者适时搬动椅子,像在维持着秩序,也像是人们记忆中对事物不解的惆怅旁观情绪。舞者看似漫不经心的动作,却隐藏着动人的力量。

  《穆勒咖啡馆》没有故事情节,一对对舞者以纤细敏感的特质和纯粹的肢体动作展示了男女的爱情轇轕和人性纠结。Pina从童稚之眼出发,将童年时的经验呈现在舞台上。有人说,它充满难以言喻的悲伤;也有人认为它格外振奋人心。这样迥异的解读也正如Pina Bausch作品常见的矛盾情绪:孤立与需求,残忍与坚韧,热情与同情。

  我常在想,艺术家为什麼有异於常人?看过许多艺术大师的传记,发现他/她们的共同特点是天生敏锐,对人生百态一种本能的理解,既可以美轮美奂,也可以痛苦不堪。Pina Bausch亦是如此。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