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金庸心中的“大侠”袁崇焕

2018-11-20 03:17:09大公报 作者:庾 山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碧血剑》讲述明末名将袁崇焕之子袁承志抗清救国的故事,屡被改编成影视作品/资料图片

金庸先生的妙笔创造了多位个性鲜明的大侠,这些大侠或改编自历史人物原型,或纯属虚构,都给世人留下无穷乐趣和永不过时的谈资。但谁才是金庸先生心中的真正“大侠”呢?答案在小说《碧血剑》的后记中或可窥端倪。这是金庸创作的第二部小说,讲述明末名将袁崇焕之子袁承志抗清救国的故事。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曾多次被拍成电影和电视剧广为流传。但金庸在《碧血剑》的后记中曾写道:“《碧血剑》的真正主角其实是袁崇焕,其次是金蛇郎君,两个在书中没有正式出场的人物。袁承志的性格并不鲜明。不过袁崇焕也没有写好,所以在一九七五年五六月间又写了一篇《袁崇焕评传》作为补充。”《袁崇焕评传》(以下简称《评传》)收录在《金庸作品集》中,附在《碧血剑》之后,这是金庸所著的第一篇历史人物评传,文中把袁崇焕的人物个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却以史实为依据。从这篇《评传》的角度和措辞可见,金庸对袁崇焕这位历史悲情人物是满怀敬意和惋惜的,袁崇焕应是金庸心中的真“大侠”。

《评传》开篇首段,就给予袁崇焕极高的历史定位,他写道:“在距离香港不到一百五十公里的地区之中,过去三百多年内出了两位与中国历史有重大关係的人物。最重要的当然是孙中山先生。另一位是出生在广东东莞县的袁崇焕。”接着又把袁崇焕比喻成古希腊的悲剧英雄,借用史诗《伊里亚特》记述赫克托和亚契力斯绕城大战的典故,感叹命运对袁崇焕之不公。而这篇《评传》的主要创见是认为崇祯杀袁崇焕的根本原因是在於两人性格的衝突。

借《评传》补《碧血剑》之不足

在《碧血剑》中,金庸塑造袁承志这一角色,虽看似英雄,却实非英雄,袁承志虽继承父志,投身抗清大业,但兵败后却选择避世海外,意志和决心与其父有天壤之别。金庸后来写《评传》应是把原来在小说中无法抒发的豪情气概,借《评传》尽情向读者倾诉。他在文中写道:“即使他的缺点,也是英雄式的惊世骇俗。他比小说中虚构的英雄人物,有更多的英雄气概。”可见,袁崇焕在金庸心目中的“大侠”地位坚如磐石。

明朝末年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不幸的时代之一,这位出生在僻远南疆的知识分子却捲入了历史的浩蕩洪流,最终在潮水中化成一座屹立不倒的丰碑,他挥洒自如的作风、我行我素的性格、不惧危艰、力挽狂澜的勇气,和他所处的黑暗时代构成了强烈的衝突与鲜明的对比。偏偏又遇上生性多疑的崇祯皇帝,短短三年,经历了获重用,被猜疑,终处死的悲剧人生。袁崇焕行刑前留下四句遗言“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如此传奇式的生命历程,忠烈刚强的个性,即便今天看来,也是“侠气”充盈天地间,令人神往。

金庸作品中的袁“大侠”形象

其实,在金庸创作的武侠人物中,也不难发现袁崇焕的影子。例如,深情狂放、蔑视规矩的杨过,其性格与擅杀主将,引后金军入关在北京城下决战,而受崇祯猜忌的袁崇焕何等相似;杨过襄阳城下飞石毙蒙哥的故事,或许也取材自袁崇焕宁远城上用火炮击毙努尔哈赤的传言。再如,一生坚守“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信念,守卫襄阳城数十年的郭靖,其人物原型也可能出自当年袁崇焕孤军守宁远,击退后金军主力的史实。但郭大侠坚守不降,最终战死襄阳的“结局”却比袁“大侠”京师街头惨遭寸磔,受尽时人唾骂的悲剧轰烈得多。名将不死於战场却死於朝廷,在古代中国,可谓屡见不鲜。袁崇焕当年何尝不愿战死沙场,马革裹尸,当年宁远孤城中,他曾说道“官此当死此,我必不去!”可惜,历史没有给他这样的机会,但郭大侠却做到了。也许,金庸想借用笔下的郭靖,替袁崇焕实现他未了的夙愿吧。

金庸在《评传》中对袁崇焕的性格作了精闢总结:“他的性格像是一柄锋锐绝伦、精刚无俦的宝剑。当清和昇平的时日,悬在壁上,不免会中夜自啸,跃出剑匣。在天昏地暗的乱世,则屠龙杀虎之后,终於寸寸断折。”这份侠烈,应可称得上金庸心中的“大侠”了。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