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踏光寻影,起动世界\陈剑梅

2018-11-27 03:17:0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第一届全球大学生电影节 ,以“踏光寻影,起动世界”为口号,召聚了近百个国家或地区的三百多部短片,热热闹闹地迎接了十一个大奖,刚刚圆满落幕,正好宣布支持年轻人公开创建电影新潮的国际平台站稳了。它只是芸芸世界电影节其中之一,为什麼我们对它寄以厚望呢?

  这个大学电影节拥有几个客观的条件,包括其中立态度及教育目标,确立了一个国际平台,不偏倚於商业守则或任何政治和社会的取态,於是国界和文化差异都模糊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学生,可以在良性竞争的环境下,一起看电影彼此交流意见,参与大师班一起研讨。

  与电影节的其中一位主事人一席话,我深受启发。文树森先生早年为新加坡政府效力,曾把韩剧引入新加坡,结果在全亚洲引发韩风。笔者感觉今次的得奖作品内容与其他国际影展得奖作品的题材及製作水平十分接近,我便大胆地请他回应一个敏感的话题,就是说今次电影节的中外评委有没有受西方的话语霸权影响了。他作为旁观者,看是次得奖作品,感觉自己早年对世界观众研究的发现,仍有助解释此现象。

  文先生说参赛的都是短片,他认同一位屡获大奖的导演,指出短片有短片的结构,今次的赛果正好说明了懂得把握短片的特性者,最能发挥得好。看似得奖作品的结构,都展示着一种世界性的审美标準。十五分鐘内,得奖作品多只会按主旨集中谈一个单一的感觉或事件,从不偏离,然后从头到尾插入千丝万缕、错综複杂的感情细节,把与主题相关的人文素质,赤裸裸地展现出来。

  一般观众也许无法抗拒这种说故事的主流方法,集合各地专家的评委会亦对跨越国界的传意方式,产生共鸣。可是笔者相信,电影节的取向,从来由参赛者的集体思维决定。且看明年有没有作品,以前所未有的风格和叙事手段去改变电影。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