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试析香港晚报的消失\张茅

2018-12-30 03:17:3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相比上世纪中期,如今的香港报纸档已不多见\资料图片

  拙文《失却的报业黄金年代》刊出后,有报业朋友閒话一番,收到资深报人庞日昌兄传来讯息,指出我走漏多家报纸,他一一作了补漏,晚报补充名单有:今夜报、中声晚报、正午报、天方夜报、新午报、红绿晚报、南华晚报、大晚报;日报补充名单:早报、好报、先生日报、大中报、超然报、环球日报、田丰日报、绿邨日报、红绿日报;马经补充:马路。还有少为人知的羽公报,主办人是佛山一位著名儒医,社址在湾仔春园街,出版几个月即结束,报纸编排与内容不详,十分冷门。

  这样一来,日报由我原来的数量再增十家;晚报再增八家,共二十家晚报。走漏的报纸中一部分我是相熟的,例如正午报、天方夜报,与循环日报为一家,先出版日报,再出正午报,后来加出天方夜报,说明当时看好晚报市场。大晚报驻九龙记者李耀、陈子洋等十数记者,每日在普庆戏院二楼高华大酒楼见面,新午报社长麦炜明是新晚报时候的同事,竟也忘了,难说没有遗漏,请行家补充,砌出一份完整的报章名单。

  香港当时人口三百六十万,晚报多至二十家,这数字虽不至国际大城市之最也不远矣,今日读者听来,大概不可思议吧。更不可思议的是,蒸蒸日上,黄金岁月的香港晚报业,最后结果一份也没有留下,在国际大都会消失得一乾二淨,不是很富传奇吗?

  对於晚报市场的形成与迅速崛起,以下是我若干想法,试以分析:

  (一)崛起的背景  

  新闻时段的佔据是其一,日报编採至印刷出版时间,一般习惯从下午一时半开始上班工作,至凌晨一时或一时半,共约十或十一小时,这十一小时,是日所佔的新闻时段,在时间分配上,本地新闻时段佔三分之二,国际新闻时段佔三分之一,这是时差所形成。

  日报截稿以后的空间,便是晚报新闻时段,即由凌晨一时半至下午一时半的十二小时,属晚报时段,有少数夜报稍长一、两小时,这段时间发生的本港新闻或国际消息,均刊於当天日晚报,说明新闻来源充裕,市民即时读到即日新鲜出炉新闻,而不需看隔夜消息。在我任职记者期间若干哄动新闻,均发生於晚报时间,记忆中如:邵氏红星林黛自杀、足球总会主席、富商绑架勒索案跨年度新闻,最后发现尸埋浅水湾道山坡,证实已被撕票;明德银行、恒生很行、廖创兴、广东信讬、永隆、远东、道亨等银行大挤提;蓝田及半山旭龢道山泥倾泻塌楼大灾难;新蒲岗塑胶花厂警方镇压工潮……国际方面,美国总统里根遇刺、王妃戴安娜车祸身亡……均成为晚报哄动一时的大新闻。足与日报分庭抗礼,逐步形成晚报大量读者群。

  工业起飞社会需求为其二。工业起飞年代,厂商、出入口贸易公司,需及时掌握订单来源、货物付运、船期出口日期等讯息,成为行业竞争条件;大量男女工投入工厂,“蓝领”一词出现,市民生活提升,百货及酒楼业兴旺。而厂家生意酬酢,则令夜总会兴起,舞厅如雨后春笋。电影成为大众周末周日消费,人人追求娱乐。生活改善后随着对精神粮食的需要。刺激晚报崛起,这时的午报、夜报版面足,以突发新闻为主,其他版面为夜总会、舞厅、酒楼、电影、“今宵何处寻”大量消费消息,迎合不同类型市民阅读。

  几家主流“综合性”大型晚报,销量以星岛及新晚一时瑜亮,内容丰富,政治、经济、民生、社会事件,社团活动、电影、文化艺术、教育及妇女儿童家庭生活。进出口贸易发达打开市民视野,国际消息在主流晚报详细报道仅次於本地新闻。

  概括起来,香港经济发展期,营造了晚报黄金岁月,上落班时段,市民在车上船上拿着晚报看,把报纸带回家。

  晚报的衰落,报界本身多认为受电视影响,此无异议,但影响力大小,有待商榷,晚报遇到的致命打击,另有强大对手。

  (二)衰落的外在原因

  海底隧道出现,改变晚报的生存环境。晚报主要销售不在於港九各区大小报摊,在於港九三十条渡海小轮码头的报纸档。隧道未建成时,香港人口三百六十万,一九六六年天星小轮每日十六万人次,全年五千四百万搭客。油麻地小轮红磡线每日载客二万三千人次,油麻地小轮公司拥有二十多条航线,人流最大在油麻地、旺角、佐敦、深水埗、北角、筲箕湾等,红磡不是主线。一九六四年海事处年报公布数字,三十条小轮航线一年乘客人次两亿,这庞大人流才是晚报主场,养活全港晚报,下班时间,市民搭船回家,有二十五分鐘看报时间,把报纸带回家,许多家庭有阅报习惯。

  隧道通车以后,航线结束,码头关闭,搭客改乘地铁,晚报由此失去一年两亿的人流的主场,销量暴跌,并失去翻身的机会。生存空间重创。

  还有是报贩的变化,一九六六年我探访两个报贩家庭,一个住湾仔霎西街,当时仍有人住旧唐楼,这报贩家庭已住自置的新唐楼,我才了解报贩的生活优於白领。他们不愿意继续凌晨三时上街取报纸回档口,下午又取晚报,晚上八、九点收工。夫妇两人结束报摊在家养老,两个女儿去做销售员,不做“报纸妹”。报贩结业或提早收市,削弱晚报销量。

  九十年代报业恶性竞争首当其衝看似日报,真正最大影响是晚报。

  自三家大报掀起减价战、不按章出牌,大洒金钱,鬥个死活,破坏报业良性竞争,日报首当其衝,多家日报陷入困境,出现裁员,节省各项开支,减少亏蚀,苦撑不下,最后一步将集团所属晚报结束,集中资金以保日报办下去。工商日报结束前,先停办晚报,华侨日报结束前,先关闭华侨晚报,星岛日报如是,出售日报前,早把星岛晚报结束。竞争结果,作为子报的晚报先蒙其害率先落幕,母报随后结束。

  目前主流认为电视的影响最大,大量娱乐节目提供家庭消閒,侵蚀读者阅读时间。现在不妨从几家日报的情况去看,受电视负面影响还是有限,电视同样受手机影响。

  原因是电视也有本身局限的一面,综合性晚报内容颇多、不是电视可完全取代的,例如新晚报有美术版、漫画版、音乐版、摄影版、文学版、食经版……电视不可代替,“上海滩”发哥、狄波拉,“京华春梦”汪阿姐,伍卫国,剧集热爆全城,晚报依旧畅销,我是将电视影响仅放在较次位置。

  综合来说,地铁的出现,渡海小轮的变化、彻底改变三百六十万市民上落班及出行的交通习惯,晚报失去主要销售地盘,生存空间大幅收缩,这方面的打击比其他方面显见严重;后来发生的报业恶性竞争,弱势已成的晚报不堪招架。

  市区重大的交通转型变化,足以冒出一个新商区,也可把“楼兰王国”变为废墟,试以旧日旺角码头几条商业街及街市繁华景象为例,自码头结束,剩下的商店门面残旧,街市收缩,“人唔多一个”被边缘化,成为闹市中的冷角,正是晚报由兴盛走向灭绝的写照。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