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角色动力”的神奇\陈剑梅

2019-01-08 03:17:5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我常常提醒电影专业的同学们,不要轻忽处理人物造型,要注意美术设计及场面调度,也要注意演员自身的素质。如何丰富人物的造型,这关乎“角色动力”的处理,发乎演员与荧幕对手互动时的心情和表情。机缘巧合,我看过电影《刘三姐》、桂林山水中的《印象刘三姐》及香港大型舞剧《刘三姐》,所以希望分别说明一下。

  电影《刘三姐》的苏里导演如何营造一个传说中的神奇村姑人物呢?他非常小心挑选演员,几经考虑最后才选上一个当年只有十七岁的桂剧花旦。过程中有一个关键时刻,就是导演要求演员试演对抗地主的一场。我们如果不是特别细心分析这个过程,实在无法了解人物造型事实上与演员的个人素质有关,又与作者如何理性地运用这种素质有关。首先,导演没有放弃刘三姐的神奇形象,电影开宗明义就描述小村姑忽然在江中冒出来,神秘的色彩笼罩着电影,电影同时又应用写实的手段交代人的限制,就是村姑被地主所害,意外地掉进江中,一个月来逃难,无处容身。於是人物便显得既可怜又坚强;既无助又满有力量。这一场戏并不困难,导演担心演员能否处理危机下千钧一髮的剧情。於是镜头前十七岁的孩子,要独力对抗洪水猛兽一样的地主,发挥潜藏内心的精神力量,勇敢地表达愤怒和哀愁,牵动人心。笔者感觉好像看见徐枫在胡金铨电影中的侠女、章子怡在李安电影中的少女剑客。电影营造这种效果,需要用上中景或近景,演员需要对着影机演戏。演员的个人素质如何丰富一个电影形象,就是如此这般在一个互动的关係中发生。

  大型舞剧没有中景或近景,没有说话去呈现任何个人素质,唯有单靠设计一些特别能够表达内心情绪的舞步,以凸显人物的内心世界。过去香港舞蹈团的《花木兰》、《倩女幽魂》及《白蛇》,在这方面的成绩较为突出。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