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手握文学和政治两支笔的叛逆者─追怀以色列著名作家奥兹/高秋福

2019-01-13 03:17:4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一九六五年,他的第一部作品《胡狼嚎叫的地方》出版。这是一部短篇小说集,其中多数作品反映的是基布兹的生活。翌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何去何从》出版,没有引起社会的关注,但他并不灰心。一九六八年,他的第二部长篇小说《我的米海尔》出版。这部作品描写一位年轻的犹太女子同一对巴勒斯坦双胞胎兄弟之间的感情纠葛。题材新颖,情节曲折,文笔生动,在以色列引起轰动。当时的以色列人口不到四百万,其中讲希伯来语的只有三百万,但这部小说迅即出版发行二十多万册。后来,这部小说被搬上银幕,又大获成功。从此,奥兹一跃而成为以色列文坛上的知名作家。

  一九八六年,奥兹忍痛离开生活多年的胡尔达基布兹。原来,他唯一的儿子患上严重的哮喘病,医生建议到乾燥炎热的沙漠地区疗养。奥兹同妻子几经商议,最终决定举家搬到南部的内盖夫沙漠小城阿拉德定居。离那裏不远的贝尔谢巴市─本古里安大学得悉,当即延聘他为文学教授。从此,他就边教书边写作。一九八七年,他在教学之余完成书信体长篇小说《黑匣子》。作品表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物之间的矛盾衝突,荣获法国的外国小说奖。

  两年后,他又出版长篇小说《了解女人》。作品通过一个退休特工人员的自述,描述母亲、妻子、情人阴魂的活动,展示人生的欢乐与艰辛。奥兹说:“这是一部家庭喜剧,一部哲理小说,是我比较喜欢的一部作品。”对他这部“得意之作”,有些以色列评论家认为,“其中暗含着不少作者身世的影子”。当我提到这一看法时,奥兹紧紧握住在座的夫人的手说:“我们在胡尔达基布兹相识,是中学同学。我们经历了一个朋友、冤家、恋人、伴侣的过程。但我在写作中从未把她或家中其他人当作模特。我是透过一些虚构的人物,试图对人生作出哲学的解析。”说罢,他笑了,他夫人也笑了。

  继《了解女人》之后,奥兹又出版《一样的海》(一九九八)、《爱与黑暗的故事》(二○○二)、《咏叹生死》(二○○七)、《犹大》(二○一二)等多部小说。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爱与黑暗的故事》。与其他作品不同,这部作品带有浓重的个人经历色彩,被称为“自传小说”,甚至“回忆录”。作品仍以多灾多难的圣城耶路撒冷为背景,把主人公的童年往事、家庭矛盾和社会衝突交织在一起,反映犹太人在不同历史阶段和不同社会阶层上的苦难,同时展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彼此宽恕之情。作品后来也被搬上银幕,在以色列和欧美国家上映后引起轰动,成为奥兹最广为人知的作品。

  以色列现代文坛湧现出一大批有影响的作家,可谓群星灿烂。在这群星之中,对奥兹如何定位?中以两国建交两年之后的一九九四年初,我应邀到耶路撒冷参加希伯来文学翻译研讨会,就这个问题请教以色列著名女作家兼评论家萨维昂.利布莱希特。她把一九四八年以色列建国以来的希伯来文学劃分为两大阶段。六十年代中期以前,许多作家以军人为建国立功、农民为基布兹创建兴业作题材,描绘“不同凡俗的英雄巨人”,展示“史诗般的宏伟主题”。六十年代中期以后,新湧现出来的“建国后作家群”,侧重描写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表现个人和家庭的忧患及对生活的思考,以此来反映整个民族的命运变幻。利布莱希特将这新一代作家称为“生活派”或“新浪潮派”作家,而奥兹则是他们的杰出代表。

(未完待续)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