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艺术的跨界阐释

2019-01-21 03:17:52大公报 作者:吴念兹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前段时间在香港艺术中心参加了一场有趣的展览,香港文学馆主办,赛马会“过去识”本土文学普及教育计劃赞助。此语双关,“过去识”既是重新认识过去,又鼓励观众走进作品,通过亲身参与从接收者转变为创造者,某种程度上说,后者是一切展览最重要的目标。被动“感受”只是把观众设定为信息接收者,了解一件展品所要传达的意义后,就算是看完了;然而主动“参与”则是引导观众进入创作的过程,可了解艺术家的设想、表达方式,又能够加入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想像力。过去我一直希望认真研究诗的策展,因为一首诗如果仅仅是印刷出来或者由作家手写,而后展示在会场裏,它的生命几乎是被取消的,与书籍阅读无异,故而诗的策展必须是对诗的阐释与再创造,最好是用新的艺术形式去理解原文的意义乃至将其重新“翻译”出来。

时隔三年,香港作家也斯的纪录片《东西》将在港大再度放映,他的诗就和不少艺术媒介跨界合作。而影片提到也斯的两句话,正好借用来形容不同艺术的相互阐释——也斯说,“我的朋友都有我性格的一面,你看到他们,将他们组合起来,就是我的性格了”,用一种艺术翻译另一种艺术,它们之间必须建立起可靠、亲密的友谊,教人见得到它们惺惺相惜之处。另一句形容也斯在岭南大学教书育人的话更令人触动:“用生命影响生命”。艺术语言的阐释不是把概念照搬、传递出来,更重要的是感受原有对象的生命整体,并通过自身生命的演绎、身体力行以讲述自己的理解。设计师又一山人把也斯的两首诗各製成红酒瓶,时装设计师黄惠霞为也斯小说《剪纸》两位女主角设计服装,饮食文化学者萧欣浩亲手用香港本地食材来烹饪一道也斯所写《马赛的鱼汤》,瑞士爵士乐手赵锡美在也斯追思会上把《两人寿司》演绎出了绝妙旋律,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则是舞蹈家梅卓燕在诠释也斯《莲叶》组诗时的动人舞姿。

这次文学馆的展览同样是文学和视觉艺术的跨界合作,以“气味相投”为主题,以五味“辛、酸、甘、苦、鹹”、四气“寒、热、温、凉”组织九对作者和艺术家的合作,多数是先有文学作品,后以视觉艺术再创造,除了黄仁逵,先有装置作品后写文章继续发挥。“气味相投”恰恰正应了也斯对朋友的提法,文字和视觉艺术的合作是基於共鸣和友谊的。比如周汉辉《辣三章.戒辣》,辣先与平淡生活对应,后与繁忙劳作后人脸上的红光与汗联繫起来,不动声色地叙说一个人生活中所期待的精彩、滋味,一点一点被现实中的苦涩、艰辛取代。艺术家王天仁用雕塑来诠释它,他从诗中选取手推车等意象,同时特意选用废旧回收的卡板、鏽迹斑斑的铁铲等材料。观者从成品可以联想到,一个走了大半天而感到疲倦的人躺在手推车的箱子上休憩,另一人盘腿坐在路边,肩上搁着旧毛巾,而脸上(即满是鏽迹的铁铲)同样显见倦容。另外有两个人彷彿是铁锅裏的铲,学习用彼此擦出的火花把生活炒热。这一组作为第一组作品放在展厅最外端是合适的,以最直观的形象提供超出文字、物质材料以外的想像空间,让观者进入状态,自行把背后的故事组织起来。展览的最后一个环节“如是我闻”,十二个瓦煲装有十二种味道,我们可以分别去闻,写下自己的记忆和感受。临走前,我竟从墙上找出了一首观者即兴创作的诗呢。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