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有礼有节\纯上

2019-01-22 03:18:0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节日互相赠礼,陪伴也很重要\资料图片

  “有节有礼有元祖”,这是冬至前在父母所住的社区门口看到的广告。并非所有人都是元祖的粉丝,不过中国传统的“一年四节”,端午,中秋,冬至,春节,都是走亲访友兼送礼的高峰期。根据美国人类学家的知名著作《礼物》(The Gift),交换礼物是人之常情。送礼旨在确立互惠互利的人际关係。人的本性渴望有来有往,收到礼物后感觉得了好处,一般都想要回报对方。这样,送礼者日后也能成为受惠者,双方在互相帮助的基础上建立了相应的情感交流。

  圣诞到新年是美国传统的“血拚”旺季,商家一年的业绩就看节日期间的销售额。如今的大小店家基本从十月万圣节起为圣诞促销,有的甚至九月就开始做广告了。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对圣诞节日益浓重的商业气息表示不满,提倡过个“不送礼”的圣诞节。这些人并不都是虔诚的宗教徒,儘管有些天主教徒对美国人过圣诞一味“买买买”,而不是静思一年功过、感恩上帝保佑表示不满。他们主张不送礼也不只为了省钱,虽然圣诞节送礼的花销对许多家庭的确是“不可承受之重”。主张简易过圣诞的美国人更多是为了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自己的价值观:保护环境,保障工人权益,提倡樸素简约等。

  可以想见,凡事涉及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总是争议多多,有提倡就有反对。有些爷爷、奶奶坚持要给孙辈送礼物表爱心。工人阶级父亲自豪有钱给家人买礼物,觉得这是彰显个人养家能力的不二法门。另外,小孩在学校难免攀比,节后总要夸耀各自圣诞收到了什麼“酷”礼。有人说,圣诞节不送礼就是剋扣工人,让他们失去一年裏最挣钱的时机。但另一方面,百分之五十六的美国人承认他们每年至少收到一件不喜欢的圣诞礼物,百分之四十五的人甚至因为圣诞送礼费钱、花时间还吃力不讨好,觉得心理压力太大,希望乾脆不过圣诞节。

  那麼怎麼在庆祝节日与环保节约之间找到平衡点呢?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欣赏节能灯泡之类的“环保”礼物。於是,有的家庭将互赠礼品改为一起打牌、一起做饭、一起运动,以欢乐的家庭时间取代物质刺激。有人带孩子去参加社区服务,教育儿女从小懂得感恩知足,回馈社会。还有人提倡“创意送礼”。他们或以家人的名义进行慈善募捐,或给家人从公共图书馆借一本他们喜爱的图书,或给孩子三张二十美元的现金:一张自用,一张募捐,另一张存起来,以此教会孩子理财。

  如果不是出於行贿、腐败的阴暗目的,礼尚往来对改善人际关係的确大有好处。节日期间送礼,也是分享喜悦、幸福,为生活增加仪式感、获得感的好事。只是送礼的分寸真不好掌握。送重了,不但增加自己的经济负担,也增加他人的情感负担。送轻了,又担心他人误会,觉得自己不重视这份交情。节日不走亲访友显得冷漠无情,空手上门又未免太过简薄,显得不识礼数。

  每次回苏州老家过小年夜,母亲总要大包、小包带上一堆礼品。我说彼此都是亲人,衣物、食物之类当地也不是买不到,何必这麼麻烦,她却我行我素,不听我的。文化传统越久远,移风易俗就越艰难。希望年轻一代在相互交往中更能做到量入为出,“有礼有节”。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