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同学发来一组图片,令人陶醉,催人嚮往,与朋友饮茶时我忍不住秀给他俩看。阿瑛问:“这是哪裏?”“凉山,四川凉山。”我说。“我知道四川,但是不知道凉山。”“我也不知道凉山。”阿雄说。“怎麼连凉山都不知道?”对他俩的这一无知我意难平,为凉山抱不平。我必须说点什麼。
“这麼说吧,中国卫星一个接一个地发射,你们应该知道;习近平号召大家扶贫,你们也应该知道。”“那当然知道啦!”阿瑛不屑地回答。“这就对了。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州府西昌市,被称作卫星城,那裏发射卫星,比我们逛铜锣湾还频繁。习近平的扶贫攻坚战,在那裏打得最响,电视新闻只要一说起凉山,十有八九是扶贫。”这下他们明白了。阿雄似乎想起点什麼,若有所思地说:“我好像听说过,那裏跟不毛和荒凉有关。”“No, no. 早该更正了,今非昔比。你看你看!”我纠正道,顺势用食指和中指把手机上的画面拨大。
这些照片的可贵之处,是作者迸发出新思路,打破世人一说起凉山,就想起贫穷落后、吸毒贩毒、贩卖人口,也跳出部分媒体断章取义,不完整、不全面报道的框架。照片实景拍摄,动静结合,刚柔交融,打开一道让外界认识凉山的窗口,把人们从偏见带回现实,将心中折腾来折腾去的凉山印象,予以更正。
拍摄者署名郭建良,凉山州文化馆馆长和美术馆馆长。照片分两类:一类是人文篇,包括火把节、快乐时光、风采、彝家盛装、鹿死谁手、拚搏、赶盛会等,郭建良写实生活,田野採风,展示凉山活生生的人文风土,反映彝族同胞粗犷的线条,质樸的性格,宽广的胸怀。另一类是自然风光篇,包括和谐、飞瀑、湖光山色、邛海湿地、春回大地、春雷滚滚、金秋泸沽湖等,拍摄於山川河流。不少镜头,估计需要拍摄者的信心和耐心才能抓拍到。
凉山从奴隶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郭建良的图片跨越三十年,集艺术美、地域美、时代美为一体,具体到火把节的欢乐、彝族歌舞、摩梭文化、木里藏乡、彝族女孩飘逸的衣衫等。那一组以火把节为背景的照片,搜集了历届节日的精彩,有图为证,牵引出社会的变迁。一部活生生的节日编年史,就这样由照片组成,地久天长。这位郭先生,可谓凉山文化使者。
“这才叫凉山,照片为凉山正名了。”看我这麼说,阿瑛问:“你好像对那裏有感情?”“呵,我在那裏生活了五年,凉山有我的中学同学。”“他们好吗?”“前年去开同学会,发现凉山真是千年巨变。同学们过得优哉游哉,论房屋的大小,家家户户都令我垂涎。”我说。
凉山地处大香格里拉的腹心地带,有邛海、泸山、螺髻山、泸沽湖等,是中国西部的度假花园。照片拍摄者以发现者的姿态,用阳光的心境和多元的思路进行拍摄,真实报道,让你眼见为实。如果说藏族文化是大方美、豪壮美、公开美,那麼彝族文化,我认为,则是含蓄美、隐藏美、低调美。凉山,还在巨变中。
现代人未必都喜欢繁华,繁华累了也嚮往樸实和原野。看着这些美图,阿雄说:“这裏也好玩,那裏也好玩,咱们去看看吧!”阿瑛说:“夏天去,去看西昌的蓝花楹;或者秋天去,秋天的泸沽湖好平静,四周是金黄色;春末夏初也不错,高山上的雪景尚在,是白色。”我提醒他们:“沿着壮美的雅西高速而去,也可以是七八月,那时有火把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