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孙冶方与陆定一,这一瞬间的握手

2019-02-19 03:18:19大公报 作者:李 辉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一九八二年的年底,採访阳翰笙时与陆定一(前排中)、阳翰笙等人的合影。后排左一为本文作者/作者供图

 

  许多年前,我意外搜集到一张表格,它属於“文革”期间的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学部──后来与中国科学院分开,改为中国社会科学院。

  这张表格註明为:《北京卫戍区和公安部逮捕的人》。係手写,填写表格者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原学部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指挥部”,时在一九七○年。

  据这份表格,哲学社会学部在“文革”开始后,共有二十一人被捕。在二十一人的名单中,我发现了两位著名人物:哲学家杨献珍、经济学家孙冶方。表格中註明他们二人的年龄:杨献珍七十五岁,孙冶方五十三岁;家庭出身:杨献珍为小手工业,孙冶方为小土地出租;本人成分:杨献珍为自由职业,孙冶方为职员……

  早就知道他们的历史故事。当代史上,杨献珍因主张“合二为一”的哲学观点、孙冶方因强调经济规律和利润的经济观点,在六十年代分别招致不同批判。

  两个人,可都是历史漩涡中的大人物!

  孙冶方一九○八年生於无锡玉祁镇,原名薛萼果。一九二三年他在无锡竢实学堂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一九二四年底转为中共党员,任无锡党支部第一任书记,同时也加入中国国民党。一九二五年前往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之后,孙冶方一直研究经济学。五十、六十年代初期,孙冶方认为,只要存在社会化大生产,只要生产还按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个部类进行,商品流通就会发生,价值规律仍要起作用。这些却成为孙冶方的罪状。这位正直敢言的学者,因为维护和坚持自己的学术观点,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就受到大规模的批判。“文革”期间,孙冶方被戴上镣铐,关进监狱长达七年之久。

  “文革”结束之后,孙冶方一九七七年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顾问、名誉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顾问,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名誉所长等职。一九八二年九月,孙冶方抱病出席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我对孙冶方并无研究,但我因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一九八二年的年底,亲历一个难得的情景——孙冶方与陆定一的最后一次见面。

  三十七年前的那个瞬间,至今难忘。

  这一年的年底,我与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的导演和演员,一起去北京医院探望阳翰笙,请他就即将上演的《草莽英雄》,谈自己当年的创作体会和新的阐述。大家正谈着,陆定一走进病房,来看望他的老朋友。他们谈得很投机,很愉快地和导演演员们合影,我也有幸与之合影。

  在与阳翰笙告别时,陆定一说要再去看看孙冶方,因为他听说孙冶方病重。

  我久仰孙冶方大名,却一直无缘相见。从报章上,了解到一些他如何顶住各种各样的压力坚持自己的经济思想的故事。正直,执拗,坚毅,他曾被视为中国最值得敬重的经济学家。我很想见到他,并且直觉到陆定一和他的会面,一定有着特殊的历史意味。

  我征得陆定一先生的同意,与他一同走进孙冶方的病房。

  孙冶方只能躺在床上与人握手一起交谈。人很瘦,眼睛却很有神。陆定一非常热情地走过去,握住他的手,在病榻前坐下。他们谈了些什麼,我已记不起来,但照片上的他们,显然谈得非常投机,非常开心。

  我拍下他们握手交谈的镜头。一张照片上,陆定一笑容满面,而孙冶方也流露出愉快的神情。整个谈话过程中,他们的手一直紧紧握在一起。许多年后,我才进一步意识到这张照片的历史分量。现在想起来,他们当时内心的感受,一定更具丰富性与立体感。

  一张表格,几张照片,摆放一起,总是让人有不一样的感觉。表格无情也无语,简略的文字留下巨大历史空白。大大小小的格子,闪动着历史影子。每次凝望照片,我分明看到孙冶方睿智的目光与微笑。

  陆定一与孙冶方,两隻手就这样一直、一直握在一起。

  两个月后,一九八三年二月二十二日,孙冶方先生在北京逝世,终年七十五岁。

  孙冶方魂归故里,骨灰撒入故乡无锡的太湖……

 

  编者註:本文作者李辉做记者与副刊编辑多年,总是会拍摄不同前辈的照片。不同照片,不同感悟,留存记忆,谨以老照片与文字,呈现那些前辈跌宕起伏的人生。专栏“这些老前辈”自今日起,逢周二刊发。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