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菩萨造像艺术论/白头翁

2019-02-19 03:18:2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北魏时的造像更注重服饰、项圈、臂钏、璎珞、天衣,无不逼真神奇,已有“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之感。

  北魏时期的飞天造像尤为突出。飞天在印度也是菩萨的一种化身。东汉明帝刘莊梦中的“飞空而至”,刘莊能梦见飞天,可以判断此人极可能像唐玄宗一样爱美人,也爱美人跳舞,自己也可能是位舞蹈家,才梦见美人舞时飘飞起来。在敦煌莫高窟第249窟即为西魏时期的代表作之一,窟内绘两飞天,上下飞舞,上者褒衣博带,清瘦柔弱,飞飘呈V形,下者为半身裸露,强壮有力,呈U形。我认为那两个飞天是一男一女,早期的飞天是成双成对,男女结伴同飞,这在中国社会被认为不雅,故以后少见。着装、体态、姿势有同有异,身着透明薄纱,飘带萦迴,飞在空中,北魏的造像艺术已经达到了一个令人景仰的高峰,也对其后的菩萨造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唐时代的菩萨造像趋向丰满、丰润、饱满、精神,更趋向生机、活力,更注重雕塑的线条美和整体美。到宋代后,木雕造像开始流行,其雕塑艺术更加高超、成熟、精巧,尤其是宋代木雕菩萨造像突破了以往一些清规戒律的限制,追求美而不娇,端莊、含蓄、飘逸、淡雅的艺术风格。更加讲究内涵情躁,樸素无华的自然美,我认为其和宋版书画及宋代瓷器一样,皆为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我见到的一尊宋代的彩绘木雕观音坐像,头戴高花冠,身披彩帛,胸饰璎珞,下着长裙,色彩鲜艳,右手持莲花,左腿下垂,足踏山石;左手捏指,颈佩项饰,左臂佩戴臂钏,似笑非笑,丰满自然,弯眉直鼻,秀秀手指,双目下垂。充分体现了宋代木雕工艺的高超技艺,线条柔和,雕刀流畅,表现细腻。

  宋代菩萨有许多千手千眼,四头十六面的造像,为彰显观音菩萨的“伟大”,南京鸡鸣寺中有大悲殿,因观世音的佛号为大悲菩萨,救全国有数不清的大悲殿,专供观世音。此大悲殿中供着四尊神态安详的大悲观音,亦称千手观音。殿柱上有幅名联:“随处化身不生不灭,寻声救苦大慈大悲。”后壁供有三十二尊观世音菩萨化身浮雕彩像,两侧和前壁供有八十四尊观世音化身仿瓷塑像。但就其美倒不如单一的造像,走下神坛的造像。

  在山西太原东岗村妙觉寺出土的一尊元代“自在观音”造像,此观音非彼观音,此观音造像为一中年妇女形象,实为罕见,为何要造此像不得而知,中年妇女形象似乎是第一次以观音菩萨的形象出现,其中的原因必有所讬,因此这尊造像也极难得。

  这尊元代的“自在观音”造像通体贴金,髮式前后分髻,胸佩璎珞,肩披长巾,腰束抱腹,下着长裙,随体起伏,右臂搁在屈起的右膝上,左手扶撑在座上,盘腿而坐,神情恬静,自在安详。其柔软的丝绸衣裙能让人感觉出衣质华贵,又隐约能显出其身姿丰美的轮廓。是元代雕塑的佳品,也是元代菩萨造像的精典之作。

  製作菩萨造像也可能有潜规则,时代不同,要素不同,我注意到,明代的菩萨造像都是双眼皮的,到了清朝双眼皮的菩萨造像就难找到,一般皆为单眼皮,这可能和时代的审美观有关係,北魏的菩萨就清瘦,到了唐朝菩萨就丰满圆润。

  二○○二年国家文物局利用“国家重点文物征集专项经费”从海外购回一尊明代的三彩菩萨坐像。这尊造像头上戴的,身上穿的,胸前佩的皆真宝,非金即玉,非玛瑙即宝石,贵重是贵重了,但远看近看却缺少一种灵气,一种美感,其珍贵是因三彩的菩萨世上少见。

  明朝的菩萨造像,多追求千手千眼,四首八面,因此失去自然美,雕塑无生气,无风格,多显呆板,人物比例也多有失调。

  唯一提及的是明代和尚石叟建造的铜观音像,打造得有感有情,莊重娴雅,极富神韵。

  菩萨造像学问很深,既神秘又直白,既是佛教之神,又是艺术造像,合十求拜时,是菩萨;信手平托时,又是造像;有的名作的确真美,但谁能说清楚菩萨造像这门学问呢?

(下)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