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战国猪噬人饰件/小 可

2019-03-13 03:22:2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猪噬人,人反抗。文物饰件反映勇猛力搏精神/作者供图

  今年是己亥猪年,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现有“己亥说猪”展览,展期至五月五日。展览展出逾二十件与猪相关的文物,当中有收藏家藏品,也有该馆馆藏,同样珍贵。笔者对其中一件特别感兴趣,那是梦蝶轩名为“金猪噬人饰件”的藏品,製作於战国晚期。

  不少外地人喜欢香港的原因之一,是香港这个国际城市,一千一百○八平方公里的土地,佔了四分之三仍然是郊野。弹丸之地,竟有着群山巅峰、草地密林等无数宜人风光。那麼,此地有野猪出没也就并不奇怪,但牠们向来少袭民居,近日竟从密林走到民居附近,翻垃圾桶找食物有之、咬伤人有之,原来有人给野猪餵饲,改变了牠们的饮食习惯。有爱护动物人士反对猎杀野猪,而曾遭野猪骚扰的人却认为安全不保。野猪与人能否共存?在中大文物馆看到猪文物,了解一下人猪相处的历史,感觉很有意思。

  早在四千万年前就有猪的存在,化石显示猪常在森林和沼泽活动,猪很早已被人类驯服。家猪可能来自亚欧两洲,数千年前的中国社会,猪已佔有很重要的位置,是古代中国人重要的经济来源,猪肉对人有食用价值。猪不挑食,猪也可以给农田提供肥料。

  农耕社会爱温驯家猪,北方偏远外族匈奴却喜爱野猪。野猪獠牙外露,可作武器,也可挖地。斯基泰艺术有野猪纹金饰,展览中的“金猪噬人饰件”,显示一头野猪正在咬人,猪后面被另一人缠着,反映征服者与被征服者搏鬥,对匈奴勇士来说,这是力的考验,代表勇猛。

  中国古代社会有与猪相关的佛教神灵故事,起初源於古印度婆罗门教,说猪是一个名为摩利支,又名摩利支菩萨或摩利支天的天神,故事在六朝时传入中国。摩利支骑着金色猪,受群猪围绕。后来,道教也谈及猪。职业画家郑重的长绢水墨画《白描摩利支天手卷》,也在“己亥说猪”展览上出现,画作来自崇祯十四年辛巳(一六四一年)。郑重以绘释道题材的画作传世。清代岭南画派代表画家居廉的《猪头和尚》,描绘一名和尚开怀大吃猪肉。有学者认为,居廉居於对外通商的广东地区,思想开放,有此画作,是想说明人不妨衝破传统框框,和尚吃肉也无不可。

  “猪”字最初出现於战国晚期的秦简中,有学者认为初时应是口语,东汉以后才成为书面语。“家”字由“宀”和“豕”组成,东汉时有“灰陶屋”文物,有猪在屋中,正是“家”的最好诠释。另外,人们常见的“豚”字,由“豕”加“肉月”组成,是谓“肉猪”或“小猪”。古时养猪可以致富,猪的别称为“乌金”,把猪与金相提并论,可见猪何等重要。汉代也有玉猪文物,那是用刀在玉石上刻上猪形状。

  唐玄奘取经的故事最初并没有猪八戒,这个形象大约在元代后才开始进入《西遊记》中。猪八戒懒惰、好色、愚笨,但对唐僧忠心。

  猪在古人心中既是很好的肉食,也是可爱的动物,更与天神扯上关係。中国艺术讲求“形神兼备”,道释二家重视“天人合一”。观猪文物展览,谈古论今,人与猪的关係将如何发展,对港人应是个好课题。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