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十年前我在香港大学工作时曾领导学生到佛山考察,那时看见一个非常进取的城市。佛山为求发展,当年提出“广佛同城”的概念,希望与周边的大城市共享同等的繁荣丰盛。近年与内地的达人閒聊下,我发现广州现在亦有人开始羨慕佛山了。我没有亲自调研,无法考证实况,但是有口碑还是一件好事。内地的城市争取发展的机遇,目标为了争取国家所分配的资源,可是香港人的心情比较複杂。香港是一个国际大都会,一直以来香港人都喜欢争取世界经济地位的排名,面对发展大湾区的机遇,显得多少有点疑虑。
二○一七年有关中央政府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的计劃公布时,我参与了香港大学毕业同学会为此而办的研讨会,期望了解香港在这一个大趋势之下的前景。当天嘉宾陶冬的分析中肯,表示发展大湾区的确有心为香港人,因此这一点我确信。
关於特区政府这一方所推动的人文大湾区的工作,我却抱持观望的态度,因为在大湾区发展商业经济活动与推广文化产业是截然不同的,就算特区政府努力协助,香港的艺术团体又参与,我们面对文化差异的问题亦不少。究竟我们应该怎样在大湾区建立支持香港製作的观众群呢?应该怎样培养观众去接受我们的文化呢?我不是指香港人所继承的西方艺术形式,而是香港原创的作品及传统艺术。
三月二十二日获康文署邀请参与粤港澳大湾区演艺交流会,看见主办方的努力及诚意。主办方更宴请内地营运表演场地的政府及民营机构,让香港的参加者了解在内地巡演的可能性。就是说我们进入大湾区,硬件和软件都齐备了。可政府还尚欠一个文化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