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香江忆记/忆当年的士数量不断攀高/过来人

2019-04-17 03:18:2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上世纪六十年代香港的士车身颜色五花八门/作者供图

  香港的士早年需求有限,当时的士牌可谓无价无市,自从的士在香港出现之后,经营牌照就一直由港英政府直接售予的士公司,直至一九六四年,才改以招标方式公开拍卖,而参与竞投者也不再限於的士公司,任何个人只要有兴趣,皆可标投,於是社会上出现了不少“单头车主”。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政府对的士规管很宽鬆,例如没有规定车身颜色和使用任何车款都可以,因而市面上的士车身就变得五花八门,每家的士公司都为旗下车队设计出一种或多种专用的车身产色,至於个人车主,也可按个人口味为生财工具打扮一番,使车辆更为注目。据老行尊文国柱忆述,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士经营者并不多,但资料显示,在一九四七年,全港登记和发出牌照经营之的士共有三百二十九辆,一年后增至三百四十四辆,增幅属於轻微。随著本港人口在战后迅速增长,居民对公共交通的需求亦有增无减,从而刺激的士数量上升,根据政府统计数字,到了一九五七年,本港获发牌经营之的士已经倍增至六百九十三辆,至一九六○年,更突破一千辆大关至一千○二十六辆,之后与年俱增。在一九六五、一九六七和一九七三年,全港的士数目分别增至二千五百三十六辆、三千六百四十九辆和四千七百五十四辆;至一九七七年,更衝破六千辆大关至六千二百○三辆,但这个增长速度并未因为竞争而放缓;至一九八一年,全港的士数量首次突破一万辆至一万一千○六十一辆,更於三年后激增至一万五千九百八十四辆,而当时的香港人口总数约为六百万。

  由於的士发牌量无限制会加剧路面挤塞,也不利於的士投资环境,港英政府於是在九十年代初,逐步收紧的士发牌数量,的士数量才开始放缓,而在二○一六年的士数量为一万八千一百六十三辆,并且一直维持至今。根据政府的运输政策显示,这个数量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维持,但此举有利亦有弊,有利者在於能够稳定路面挤塞情况,弊端则在於刺激牌价上升,目前每个的士牌的市场叫价为五百五十万元,但由於缺乏新人入行和经营成本上升等因素,这个叫价已比高峰期的七百多万元回落了近二百万元。但随著早前业界又提出加价申请,如果获批的话,相信牌价又会趁机掉头回升。

  在过去一世纪,本港的士业除了车辆数量增加之外,在经营模式和车辆类型方面亦发生不少变化。就经营模式而言,以往的士公司都倾向採用分帐制,即司机以半僱用方式加入的士公司,但没有工资,也不用缴交车租,司机与车主之间以每更车的营业额拆帐,最常见的是六四分帐,即司机在营业额中获六成,另外四成则交车主,燃油费用由司机负责,另外,司机在入职时要交付一笔按金(数目多寡可自行商定),以便一旦发生意外需要维修或赔偿时,车主不致要承担百分百的责任。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