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人生在线/保持善良/俞雁

2019-04-20 03:17:3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早上起来刷微信朋友圈,见到有香港中文大学校友贴出一则消息,大致内容是关於月前某位空难逝世的校友,昨日是募捐的最后一天,请大家慷慨解囊,捐助该位校友家人。其实一个月前,我也曾收到校友慈善基金髮来的邮件,只是把邮件置顶,一边提醒自己记得去略尽绵力,却一直没付诸行动。虽然不能说捐了钱就代表常存善良,不过此刻终於在楼下银行完成捐款转帐,我还是心安理得。

  我们自幼熟读《三字经》,懂得“人之初,性本善”这一浅显的道理。长大后才发现,社会就如江湖,身不由己,谁又能一直保持善良呢?不作恶,不存害人之心,力所能及伸出援手,便是我为人处事的信条。入世前,塑造我的三观的事情无数,至今还历历在目的大概是二○○八年汶川大地震。那年我在家乡小城读高二,地震后的隔天学校就发起募捐,父亲得知后提前转来生活费,叮嘱我先从中取部分捐款,还说家附近的居民也发起募捐。他不停地感慨,天灾人祸面前,除了悲伤,我们马上能做的可能只有这一些。平时不苟言笑的英语老师更是如丧考妣,一到课室就沮丧地直说:这节课他实在上不了。之后才知道老家在四川的他,当时与家人失联,焦虑、无助甚至绝望可想而知。据说,那天下午三点,在路上行走的不少巴士以喇叭长鸣致哀,而在学校裏的我们默哀一分鐘以悼亡者。想必那一阵长鸣是何等悲天悯人。

  去年是汶川地震十週年,本科母校还做了一期纪念特辑,其中一个故事讲述了一位土生土长的佛山校友二○一○年加入援建汶川的队伍,一留就是八年。在毕业之际,她原本已找好航空公司的工作,偶然间看到广东省“西部计劃志愿者”的招募公告,觉得工作以后还可以再找,这样的机会可遇不可求,便拖著行李箱,告别了父母和家乡,来到了一千三百公里之外的汶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广东对口援建汶川。她去的时候,广东援建组已在汶川工作了两年,一个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正建起来,援建正处於攻坚的关键时期。她和同期的志愿者直接被派到了援建指挥部开展工作,她接触得最多的就是援建幹部。“这些人,在广东有自己的家、有稳定的工作,却冒著危险过来参与建设,甚至有人为此献出了生命。而我为什麼不能再多做一些?”她在採访中如是说。从二十三岁到现在,她和无数曾经援建汶川的人一起,把最好的年华留在汶川。

  每当看到励志的故事,我都会自问能否也这样奉献社会。多数时候答案是否定的。做一次善事不难,坚持善良却不易,谁也无法保证。行善的方式有很多,有人行侠仗义,有人默默耕耘,有人从身边小事做起,至少很多人不再袖手旁观。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