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閒话烟雨/儒道春秋谈/白头翁

2019-05-15 03:17:5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毫无疑问,老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充满智慧、哲学、思想的先哲圣人。老子的《道德经》就如一部百科全书。真正读懂它的人说它包含了哲学、宇宙学、人体学、修道学、生命学、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文学、教育学、历史学、美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气象学,非老子之《道德经》何作之有?老子的《道德经》可谓横贯经纬,纵接天地。史记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记载:“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髌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唯独没说老子,没言老子如何著《道德经》,可能司马迁考虑老子非一般,孔子之师也,千秋一师,绝非区区几字能言尽。

  司马迁留给后世的千古不解之谜,我认为至少有两个,之一是老子《道德经》的诞生,之二是秦始皇陵墓是否被盗。

  据司马迁记载,当老子骑青牛要出关而去时,没有人知道老子为何骑青牛而去?为何未乘车?为何未带家?为何无一箱一卷?为何孤独一人?老子去为何?因何去?去何处?何时归?只知道老子这一走便再无归期,再无消息,司马迁考证他活了一百六十岁,也只有老子能如此长寿,老子的养身之道再未传人。如果不是尹喜,人间焉知有老子?焉能有《道德经》?尹喜若非春秋堪舆术高士,则可能无缘见老子。历史往往是这样,伟大的产生有时出自偶然。就在老子骑青牛即将到达函谷关的前几天,关令尹喜登上关楼视察瞭望,发现函谷关以东的天地之间,有一团紫雾升腾而起,缥缥缈缈,祥光四射,出现了紫气东来、吉星西行的天象,精通易经、善观天象的尹喜,突然感觉到内心澄澈空明,天阔地开,似有神明暗示。他当时预感到,一定有圣人要来。於是,他不敢懈怠,日夜不离关隘,只等着那个神秘人物的到来。果不其然,不久就有一位老者身披五彩云衣,骑着青牛而至,原来是老子要西遊入秦。尹喜忙把老子请到楼观,楼观是他“结楼以观天象”的地方,深居终南山的一侧,临近丰镐故都,是一处闹中有静的仙境,适合高人栖居。到了楼观,他先拜老子为师,执弟子礼后,又请老子开坛讲经。老子不得已只得在楼南的高冈上为其讲起了《道德经》。

  本来尹喜“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的要求,对老子来说有些过分,也有些不恭。好在老子的逻辑就是随遇而安,遇事不争,讲则讲矣,写则写就,或许老子会想,既然要告别世界,就算为辞别尘世的遗言,赠给尹喜,留给后世,也算给这个接纳过他的世界一个最后的嘱讬。在此之前,老子见诸公众的言论只是隻言片语,是否得到老子的首肯还是两回事。就连孔子问道时获悉的那些思想,也都是后来在别人的著述中流传出来的。然而这次他居然应允了,应允了尹喜看起来很不讲理的请求,且居然还一口气写下了五千字,这五千字就是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道德经》。老子当时为何写?如何想?司马迁肯定考证过,但无一字可查,连尹喜亦未露一言一语,也许老子的确未多言一字,尽在《道德经》中。《道德经》是老子的第一次写作,也是他最后的一次书写,他的全部著作就只有这短短的五千言汉字。然后,他再度起身,骑上那头不言不语的青牛,飘然而去。

  (三)

点击排行